木雕是以各種木材及樹根為材料進行雕刻,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木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的中國,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成為當今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兩宋時期木雕作品較為多見,這時的木雕已采用組織細密的木材為載體進行制作,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傳世,我國的一些廟宇里還保存有宋代的木雕作品。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余、五谷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現代木雕是木雕藝術的一個輝煌時期,涌現出大量名家、藝人,他們的作品,工藝精湛,秉承傳統,立意深遠,謳歌時代,體現了大師們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直抒重獲新生的胸懷和報效國家,知遇之恩的深情,是木雕藝術的一個高峰。
紫檀雕“清明上河圖”擺件 051號拍品 作者: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新民
說明:紫檀木生長緩慢,非百年不能成材。且其密度大,質地堅,分量重,棕眼小,花紋不明顯,除了適合打造明清家具,亦是木雕的上等材料。
此紫檀木擺件,一木而作,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背景,設計制作。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 ,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擺件采用了深浮雕、淺浮雕、圓雕、透雕等技法,在表現手法上以“散點透視法”設景布局,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酒店、茶館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在人物眾多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僅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罷,饒有無窮回味。且雕刻技法精湛,細節處理細致入微,刻劃傳神,令人嘆為觀止,具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木雕的種類分工藝木雕和藝術木雕兩大類。
工藝木雕通常是指流傳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講究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工藝木雕利用立體圓雕或半圓雕的技法雕刻,表現的題材、內容廣泛,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歷史人物等,還有一些反映現實生活,有思想意義的作品,其多受文人畫的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刀法純樸圓潤、結構虛實相生,有詩情畫意的特色,主題鮮明,增加了藝術欣賞價值。
黃花梨雕聚寶盆擺件 112號拍品 作者: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新民
說明:此件作品充分利用了黃花梨天然的形狀和紋理,雕刻呈現出一幅吉祥如意圖。作者依黃花梨天然的形態雕刻成骨意嶙岣的靈芝、飽滿的壽桃、穹勁的古松、仙鶴、梅花鹿等題材,靈動飄逸的木紋以寫實的技法融入到與立體雕刻的題材中,烘托著吉祥如意、長壽安樂、子孫萬代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作者充滿詩意的精神世界,以及作者對人們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藝術木雕通常是指構思精巧內涵深刻,有獨創性,能反映作者審美觀、藝術方法和技巧的作品。藝術木雕的表現手法豐富且不拘一格,有得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的精雕細琢、線條流暢;有簡潔概括,巧用自然美。好的藝術木雕不僅是雕刻家心靈手巧的產物,而且也是裝飾、美化環境、陶冶性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故具較高的收藏價值。
紫檀雕花開富貴擺件 107號拍品 作者: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新民
黃花梨雕童子戲彌勒人物坐像 111號拍品作者: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新民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