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家具以其華麗的裝飾,給人穩重、精致、豪華、艷麗的感覺,和明式家具的樸素、大方、優美、舒適形成鮮明的對比。——胡德生《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家具大觀》
故宮專家胡德生老師親講
紫檀嵌金絲楠木山水紋羅漢床
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清宮舊藏的清中期紫檀鑲楠木山水圖羅漢床,做工精細,華美大氣,代表了有清一代宮廷家具制作的最高水準。
清 | 紫檀鑲楠木山水圖羅漢床
108.5×191.5×107.5cm北京 | 故宮博物院藏
紫檀木制,藤席座面。床面下打洼束腰,直牙條,正中垂洼堂肚,間飾回紋。拱肩直腿,內翻馬蹄,帶有托泥。床面上安裝七屏式床圍,分三段鑲楠木板,浮雕山水人物圖,生動地再現了我國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家具大觀(上冊)》胡德生著,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2月
胡德生老師在視頻中提到的宗老師,其實就是胡老師的愛人宗鳳英,他們二位在文物研究方面比翼齊飛,在文博界早已傳為一段美談。
下面謹錄宗鳳英老師論文《傳統家具與織繡品》,相信對于理解古人在羅漢床的享受上會有很大幫助——
傳統家具與織繡品
文 | 宗鳳英
當本文提及到家具與織繡品時,有人會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說家具是由紫檀、黃花梨、黑酸枝、紅酸枝等硬木及榆木、柳木、核桃木等柴木做成,其與織繡品有什么關系?家具是由各種木材做成的具有不同形式、不同花紋的生活日用品;而織繡品是由麻、葛、棉、毛、蠶絲等不同的紡織原料加紡后用梭子一梭梭織制而成的,具有不同質地、不同組織、不同花紋的生活服飾用品。這兩大類不同質地的生活日用品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系,下面我就從早期家具與紡織品及家具與織繡品和家具與織繡品的花紋三方面闡述家具與織繡品的關系。
其一、先從早期坐臥具看家具與紡織品的關系:
據《格致鏡原》引《事始》里記載:“三代時王大旅則張氊案,設皇邸。注云:‘以氊為牀於幄下’”。又引《魏武與楊彪書》里記載:“今贈足下青氊牀褥三具。”大家都知道,在漢代以前,沒有椅子和凳子等高型家具之前,人們以席地而坐為其生活方式,人們坐臥所用的家具唯有各種席。正是由于這種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的需要,因此產生出了種類繁多的茵席。茵席在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人們生活起居的必須品。供人們坐臥的席大體可分為兩大類,既夏季用的涼席及春秋冬季所用的暖席。涼席主要是由竹、藤、草編織而成,其中個別的也有是用毛麻紡織而成的。而暖席則多為棉、毛、絲和獸皮等做成,也就是說暖席除獸皮的之外,皆為紡織品做成的席。紡織品做成的席,主要有氈、毯、褥子幾種。
我國以棉、毛、絲、麻為原料制作坐臥具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文獻記載:黃帝時做“旃”(既古氈字)。由此可知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黃帝時就已有坐臥具氈子。至周,周官掌皮供毳毛為氈,則知周朝時已有專為天子制作氈子的工匠和官吏。氈子是一種以獸毛和麻混合織制而成的紡織品坐臥具之一。
毾登,亦是紡織品坐臥具之一。據《西方美術東漸史》引《太平御覽》卷七百零八上,又引《東觀漢記》里說:“景丹率眾至廣阿,光武出城外下馬,坐鞌氈毾登上設酒肉。”考毾登,《太平御覽》卷七百零八上,曾引后漢初期的文豪杜篤的《邊論》云:“匈奴請降,毾登,罽褥,帳幔,氈裘,積如丘山。”以后,毾登之名,遂出現于很多的文獻之中。例如班固致書其弟班超里說:“月支毾登,大小相雜,但細好而已。”據班固給班超的書中所說的“月支毾登”的話來看,產這種織物的就是月氏國了。《后漢書?西域傳》:天竺條上,又認此織物系產自天竺。據吳孫權時的《外國傳》說:“天竺出細靡氍叟,毾登。在《太平御覽》卷七百零八上,又引后漢服虔的《通俗文》里云:“氍叟細者謂之毾登,名毾登者施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而上床也。”又據《三國?魏志》卷三十,裴注引《魚豢魏略》云:“毾登,氍毹罽帳之屬。”綜合這些文獻看來,毾登實產于蔥嶺以西及北印度諸國的織物。那末,毾登是用什么原料織成的呢?又《太平御覽》卷七百零八上說:“織毛褥謂之氍叟。”由此推究起來,毾登即織毛褥。魏張揖在《稗蒼》上云:“毾登毛席也。”魏李登在《聲類》上亦云:“氍叟者毛席也。”《太平御覽》卷七百零八上,這個毛字,不一定就是動物的毛,如棉花般的植物纖維也稱為毛。如《唐書?釋音》上,即稱氎為毛布,故在《北堂書鈔》卷百三十四引晉郭義恭的《廣志》云:“氍叟白疊,毛織也。近出南海。”三國時吳人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上曾說:“氍叟以羊毛雜群獸之毛,為之鳥獸人物草木云氣。”從此看來,氍叟乃為獸毛所織成的織物。《北堂書鈔》卷百三十四引的《魏略》,則說:“大秦國以野繭織成氍叟,非獨以羊毛”。以上記載說明,在中國古代坐臥具中除了氈子之外,還有毾登、氍叟。
毾登,是氍叟中的細者,它們都是毛席中的一種,只是粗細不同而已,氍叟粗,而毾登細。織造毾登、氍叟所用的原料有兩種,其一,據《西藏記》:“紡毛線,織氆氌”。是以羊毛和獸毛織成的紡織品。其二,是以野繭絲和木棉(既白疊)織成的織物,非獨以羊毛織成的紡織品。另據《格致鏡原》引《正字通》里云:“毾登毛席,中天竺有毾登,今曰氆氌,秦蜀之邊有之。”從此記載中我們又得知,毾登既是我國西藏、新疆等地生產的紡織品氆氌。
在唐代以前,髙型家具未普及之前,由于席地而坐是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麻、葛、棉、毛、絲等紡織而成的氈、毯、褥子就成為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坐臥家具。同時也說明在唐代,尤其是漢代以前的坐臥具基本上是氈、毯、褥等紡織品。正如《玉臺新詠》載古樂府詩曰:“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
其二:再從織繡品成為家具的主要配件及附屬配件看家具與紡織品的關系:
據古文獻記載,自唐代起,由于坐臥等髙型家具的不斷出現與普及,改變了人們的坐姿方式,由原來的席地而坐逐漸向高坐垂足而坐轉變,例如東晉顧凱之《女史箴圖》中就有二人坐在床上交談,其中一人就是垂足而坐。這一坐姿方式的改變,致使紡織品的坐臥家具,開始退出家具的主導地位,逐漸成為家具的主要部件以及附屬配件。由此可知家具的發展,是由人們的坐姿方式決定。
1、織繡品成為家具的主要部件:
如《絲繡筆記》下卷第23頁里記載:“梁織成屏風,梁簡文帝烏棲曲織成屏風金屈戍”。《絲繡筆記》下卷第36頁至37里記載“乾隆御書萬壽頌緙絲圍屏一架、九天垂拱紫檀緙絲金龍寶座一張,乾隆御書萬壽聯珠緙絲圍屏一架,九重春色紫檀緙絲花鳥九屏一座,昇平端拱紫檀竹式緙絲寶座一張,山岳同安紫檀緙絲寶座一張、雲霞組繡紫檀緙絲十二屏一座,紫極凝禧紫檀緙絲寶座一張、清宴迎禧紫檀緙絲寶座一張,絳霄呈瑞紫檀緙絲花卉九屏一座,萬年保泰紫檀緙絲寶座一張,紫微朝拱紫檀緙絲寶座一張,蓬瀛春靄緙絲掛屏一件,繡嶺珠淵緙絲掛屏一件,紫萼舖霞緙絲掛屏一件,四序欣榮緙絲掛屏一件,春色長圓緙絲掛屏一件,上苑聯芳緙絲掛屏一件,雲綺成章紫檀緙絲九屏一件,康和履福紫檀緙絲寶座一件、蓬瀛清景紫檀邊緙絲山水屏一件。”另外,《絲繡筆記》下卷第43至45頁里還記載:“萬品同輝繡花燈一對,八方綺合繡花燈一對,佛沼層雲繡花燈一對,湘臺四照繡花燈一對,華井舒霞繡花燈一對,鼇山露萼繡花燈一對,瀛洲駢錦繡花燈一對,綠波明月繡花燈一對,九枝春艷繡花燈一對,乾隆御書鴻稱集慶頌繡圍屏一架、篔谷敷春文竹邊座繡花卉插屏一件,壽春緜景紫檀邊座紅緞繡花鳥百壽圖圍屏一架,芳箖絢彩文竹邊繡花卉屏一件,仙都富貴紫檀邊繡牡丹花屏一件,宜春淑序紫檀邊繡花鳥屏一件,琪圃生香南繡掛屏一件,五雲錦座文竹繡墩一件,紫垣拱瑞紫檀繡花卉寶座一張,璇極順和紫檀繡花卉寶座一張,福房綏和紫檀邊座繡花卉五屏一件,慶霄韶景紫檀邊座繡花卉五屏一件,繡谷芳花紫檀邊座繡花卉五屏一件,瑤池麗景彩漆繡花鳥五屏一件,雲霄飛舞紫檀黃緞繡金龍九屏一件,萬彙同春繡花卉九屏一件,錦圃生香紫檀繡詩意花卉九屏一分、錦圃生香紫檀繡詩意花卉九屏一座。”以上是《絲繡筆記》里記載的有關紫檀、文竹邊座鑲嵌緙絲、刺繡心的圍屏、寶座、掛屏、燈等家具的事例。除了《絲繡筆記》里所記載的織繡品家具的主要部件之外,《錦繡羅衣巧天工》里也記載有:“晚明?緙絲掛屏心.。”“清代?緙絲四季花卉四條屏掛屏心。”“清?康熙緙絲石榴紋掛屏。”“清?乾隆刺繡四季圖三條屏掛屏心。”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也珍藏一批織繡品家具的主要部件及家具。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織繡書畫》卷里著錄的:“清代?廣繡百鳥爭鳴圖插屏心。”“清?乾隆廣繡三陽開泰圖插屏心。”“清?乾隆廣繡山水漁讀圖插屏心。”“清代?廣繡丹鳳朝陽圖插屏心。”“清代?廣繡鶴鹿同春圖插屏心。”“清代?紫檀框座廣繡花鳥博古圖插屏。”“清代?紫檀框座廣繡群仙祝壽圖插屏。” “清?乾隆緝珠繡靈仙祝壽圖鏡心。”“清?道光雙面繡養蠶圖掛屏。”“清代?堆綾慶壽圖插屏。”“清?康熙平金繡麒麟圖掛屏心。”“清?康熙刺繡花鳥圖六條屏心。”“清?乾隆刺繡慶壽圖通景八條屏心。”“清?乾隆刺繡玉堂富貴通景圖十二條屏心。”“清代?紫檀框座刺繡風景圖插屏。”“清?康熙緙絲九龍通景圖四條屏心。”“清?乾隆緙絲海屋添籌圖掛屏心。”“清?乾隆緙絲御題王谷祥哺雛圖掛屏心。”“清?乾隆緙絲金山全圖掛屏心。” “清?乾隆緙金加繡山莊人物圖掛屏心。”“清?乾隆緙絲加繡白象圖鏡心。”“清?乾隆緙毛大吉葫蘆掛屏心。”“清?乾隆緙毛雞雛待飼圖掛屏心。”“清?乾隆緙毛雉雞牡丹圖掛屏心。”“清代?緙毛三星圖掛屏心。”“清?嘉慶漳絨漁樵耕讀圖四條屏心。”另外,又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織繡》卷里著錄的亦有:“清?乾隆駝色綢繡五彩芙蓉石榴綬帶圖掛屏心。”“清?光緒廣繡白緞繡青鸞獻壽圖掛屏心。”“清?光緒廣繡白緞繡芙蓉翠鳥圖掛屏心。”“清?光緒廣繡白緞繡五彩梧桐鳳凰圖掛屏心。”“清?光緒廣繡白緞繡彩春燕荷花蜻蜓圖掛屏心。”“清?光緒廣繡白緞繡五彩繡球錦雞虞美人圖掛屏心。”“清?光緒廣繡白緞繡花鳥蝴蝶圖掛屏心。”“清?光緒蜀繡白綾繡五彩花鳥圖掛屏。”清代這些刺繡、緙絲、織錦、緙毛等織繡品插屏心、掛屏心、屏風心、鏡心及插屏。皆有利的證明了自唐代以后始,由于高型家具的逐漸普及,人們的起居坐臥由席地而坐為主轉變為以高坐垂足為主,這一坐姿方式的改變,致使紡織品的坐臥家具不僅退出了家具的主導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床榻椅凳屏風等家具的主要部件。
2、織繡品成為家具的附屬配件:
自從唐代以后始,由于坐臥床榻椅凳等髙型家具的不斷普及,因而改變了人們的坐姿方式,由席地而坐逐漸改為高坐垂足式。這一坐姿方式的改變,不僅使紡織品的坐臥家具,退出了家具的主導地位,逐漸成為家具的主要部件。同時也使織繡品成為家具的附屬配件。明清時期的椅子上均配有坐墊和椅披,寶座上全有坐墊、靠墊、迎手,床上皆配床罩、床墊、床單,桌子上具有桌圍等等織繡品家具的附屬配件。如《錦繡羅衣巧天工》里記載:“明代?緙絲云蟒紋椅披。”又如,《絲繡筆記》下卷底26頁里記載:“唐宋織成百子帳。天祿志餘唐宋禁中大婚,以綿繡織成百小兒嬉戲狀,名百子帳。” 《絲繡筆記》下卷第39頁里又記載:“神絲繡錦被”。《杜陽雜編》:唐同昌公主出降有神絲繡被,繡三千鴛鴦,仍間以奇花異葉,其精巧華麗絕比,其上綴以靈粟之珠,如粟粒五色輝煥。”《絲繡筆記》下卷第44至45頁里又記載:“天和長泰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安敦葉吉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靜怡自在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山岳同安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褔壽康寜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康寜永錫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清寜集福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華敷頤適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集錦頤安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凝和履泰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天和禔福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垂衣集慶繡迎手、靠背、坐褥一分。”再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織繡》卷里著錄的:“明代? 藍緞繡五彩鳳凰紋桌帷。”“清?雍正紅色納紗五彩柳燕荷花鸛紋桌帷。”“清?光緒紅緞繡五彩花籃紋登墊料。”“清?光緒紅緞繡五彩一路封爵紋登墊料。”從以上的椅披、百子帳、被子、迎手、靠背、坐褥、桌帷、登墊料等說明自唐代以后織繡品不僅成為床榻椅凳屏風等家具的主要部件,同時也是床榻椅凳桌子等家具的附屬配件。
其三、再從家具的花紋與織繡品的花紋來看家具與織繡品的關系:
從以上的資料看,家具與紡織品,家具與織繡品,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唐以前的坐臥家具不僅以紡織品為主,而且到了唐代以后,雖著坐臥床榻椅凳等髙型家具的不斷普及,織繡品逐漸變成了床榻椅凳屏風等家具的主要部件及附屬配件。不僅如此,在重多工藝品中,等級觀念、文化內涵最接近的還是家具與織繡品。 比如家具和織繡品上常用的花紋有龍蟒紋、夔龍紋、風紋、靈芝、牡丹、蓮花以及云蝠紋等。
例如龍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通廣大的神靈瑞獸。《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里說:蛟千年化龍,龍五百年化為角龍,千年化為應龍。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物之至靈者也。萬物羽毛鱗介,皆祖于龍。龍之狀,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鴕,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頭上有物如博山。龍以變無方,物不能制,故在人比君,在卦皆乾之七爻象天,蒼龍七宿,乾七爻,以龍為用,天七宿,以龍為體。龍八十一鱗,具九九之數,九陽也。龍為卵生,思抱。雄嗚上風,雌嗚下風而風化,蓋蟲莫智于龍。龍之德不為妄者。能與細細,能與巨巨,能與高高,能與下下,故易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龍天類也。故《管子.水地》記載:“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易經?乾卦》曰:龍之為物,神變不測,能大能小,能隱能見,潛則入于淵, 飛則升于天,亦猶乾為純陽卦,若其動而變,則六爻可變……。李氏曰:六爻之象,皆取于龍者陽體之健,其潛見惕躍,飛亢者初終之序,變化之跡也。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說文》里云:“鱗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能水中游,云中飛,陸上行,能呼風喚雨,行云插霧,司掌旱澇”。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神通廣大的龍,到了封建社會,隨著“君權神受”的“天命論”的出現,被封建帝王所利用,成為封建帝王的化身,皇權的象征,“真龍天子”的代表,正象《古經服緯》里說的“龍取其變化也,天子備焉”,故明清兩代“皇帝”的朝袍、龍袍、補服上皆釘綴織、繡龍紋。同樣在“皇帝”所用的寶座、椅凳床等家具上亦多雕畫五爪龍紋,象征封建皇帝和龍一樣神圣,是人世間的主宰。
蟒紋:據《萬歷野獲編》里記載:蛇之最大者,非龍類。《爾雅.釋魚》里記載:“蟒,王蛇。”晉.郭璞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郭璞贊云:“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唐.自居易《送客春游嶺南》詩里記載:“云煙蟒蛇氣,刀劍鶚魚鱗。”又據《萬歷野獲編》中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相肖,或減一爪。”《古經服緯》里又講:“蛇為王卿之服象”。故皇子以下王公侯伯等的朝袍、吉服袍、補服上,皆釘綴織、繡五爪或四爪蟒紋。同樣在皇子以下王公侯伯等所用的寶座、椅凳床等家具上亦多雕畫五爪或四爪蟒紋,象征他們為龍子龍孫。為了區別皇室內部的親疏遠近,《大清會典》規定:貝勒以上皇室人員均用五爪蟒紋,貝子以下皇室人員皆用四爪蟒紋。
夔龍紋:神話傳說中龍之一種,又名地螻、螭龍。《說文.蟲部》里記載:“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云無角曰螭。”《說文.蟲部》里又記載:“夔,神也。如龍,一足。”《呂氏春秋.舉難》里又說:“孔子曰:‘龍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下不若魚,丘其螭邪?”高秀注:“螭,龍之別也。”實為一種無角的龍。按《大清會典》規定:皇孫的吉服褂,上面織、繡圓壽字雙螭紋補2團,前后各一團。皇孫福晉的吉服褂,上面織、繡圓壽字雙螭紋補8團。兩肩前后各一團,襟4團。嬪的吉服褂,上面織、繡五爪正蟒紋4團,螭龍紋4團。兩肩前后為正蟒紋各一團,襟為夔龍紋4團。貴人的吉服褂,上面織、繡夔龍紋8團,兩肩前后各一團,襟4團,前后各2團。在清代家具上,螭紋用的也比較多,螭紋和龍、蟒紋一樣,是權利、身份、地位的象征。
風紋: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里記載:為神鳥也,俗呼鳥王,羽族之君長,四靈之一。雄曰鳳,雌曰凰。鳳之小者曰鸑鷟,五彩之文三歲始備。其貌恭體仁。鳳凰之性,非梧桐樹不棲,非竹實不食。濰濰喈喈鳳凰鳴之和也。天老曰:“夫鳳象,鴻前而麐后,蛇頸而魚尾,鸛顙而鴛思,龍文而龜背,燕頷而雞喙,駢翼而中注,蓋鴻前者軒也,麐后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顙者椎也,鴛思者張也,龍文者緻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雞喙者鉤也。首戴德、頂揭義、背負仁、心信智、食則有質,飲則有儀,往則有文,來則有嘉,晨嗚曰發明,晝曰保長,飛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翼挾義,衷抱忠,足履正,尾繋武,小聲合金,大音合鼓,延頸奮翼,五色備,舉光興八風,氣降時雨,此謂鳳像夫。惟鳳為能究,萬物隨天祉,象百狀達於道。去則有災,見則有福。覧九州,觀八極,備文武。正王國嚴,照四方仁圣,皆伏。故得鳳之像一者,鳳過之;得二者,鳳下之;得三者,則春秋下之;得四者,則四時下之;得五者,則終身居之。黃帝曰:‘於戱盛哉,於是乃備黃冕帶,黃紳齊於中宮。’鳳乃蔽日而降,黃帝降自東階,西面稽首曰:‘皇天降茲敢不承命。’“於是鳳乃遂集東囿。食帝竹實,棲帝梧樹,終身不去。”天老又曰: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翔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幕宿丹穴,見則天下安寧。”《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里記載:鳳“發明(五方神鳥,東方曰發明。)、鳧喙、大頸,身仁戴智,嬰義應信,負禮至,則喪之感也;幽呂(北方曰幽昌)、兌目、小頭、大身、細足,身智戴信,負禮應仁至,則旱之感也;鷫鹴鳩喙圓目(西方曰鷫鹴),身義戴信,嬰禮應仁,負智至,則役之感也;焦明長啄(南方曰焦明),疏翼圓尾,身義戴信,嬰仁應智,負禮至,則水之感也。”鳳有六象:一曰頭象天,頭像天者圓者;二曰目象日,目像日者明也;三曰背象月,背像月者偃也;四曰翼象風,翼像風者舒也;五曰足象地,足像地者方也;六曰尾象緯,尾像緯者五色具也。有九苞:一曰口包命,口包命者不妄鳴也;二曰心合度,心合度者進退精也;三曰耳聰達,耳聰達者居高明也;四曰舌詘伸,舌詘伸者能變聲也;五曰色彩光,彩色光者文采是也;六曰冠矩朱,冠矩朱者南方行也;七曰距銳鉤,距銳鉤者武可稱也;八曰音激揚,音激揚者聲遠聞也;九曰腹文,腹文戶者不妄納也。首戴德、頂揭義、背負仁、心抱忠、翼夾信、足履正、小音鐘、大音鼓。應運合符體中,履正依道德,以出處表帝王之衰盛,宣尼興嘆,見周道之陵夷,太史正辭,知漢德之明圣。寄高跡麐于圖牒,流遺旨于歌誅。我國家化洽生成,流遺歸淳反樸,理定制禮功成作樂,萬物懷仁,四靈沾渥。方棲息于上苑,寧徘徊于南岳,觀乎。肅肅其羽鏘鏘,其嗚吸天地之嘉氣,赴簫韶之雅聲,知至道之可樂,識泰階之已平身,安撫馴或顧步以屢舞,心畏榮寵,乍聯騫而若
驚,寧同眾鳥之德,竊比達人之情。且如六翮己成五文畢備,奇姿委發,逸志殊類,挹寥廓以推靈,向人寰而作瑞,籠檻不能展,其巧羅綱無其智,豈若翡翠以美色殺身,鸚鵡以能言剪翅,鴻鵠以稻梁自苦,鷹鶴以擊博取類。執與夫退,則全其性,出則得其時,將稱年以表德,豈反袂以等期。夜宿梧桐之枝,朝食竹實之粒。望雙闕以上下,先百禽而翔,集薰風飄而鄉清甘露,沾而羽濕。對離景以照耀,披慶云而出入,來儀則那榮,我時和因物見志,為鳳凰之歌。歌日處分明兮。系舒慘一人床兮,萬物感羽族猶得以效,珍微生何久于習坎。不啄生草,飲食自然,自歌自舞,飛則群鳥從出,則王政平國有道,見則天下太平。以鳳為高官國戚的補紋,尤其是以鳳比喻后妃,寓意她們能像鳳一樣,具有忠信、仁義、文才武略,卻身居丹穴之中。不貪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只求江山社稷永固,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
牡丹:亦名木芍藥,夏季開花,其色有墨、紅、黃、白、綠諸色。牡丹的記載最早始見于東晉,東晉人.謝靈運說: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可見到南北朝時牡丹已成為名花。隋朝時已進入宮苑。唐高宗曾在后苑賞過雙頭牡丹,牡丹亦隨之珍貴了起來。唐開元時,賞牡丹之風盛極一時,乃至身價百倍。上古時代并無牡丹之名,將木本牡丹與草本芍藥統稱芍藥,唐以后始稱木芍藥為牡丹。宋.睦佃《埤雅》里云:“今群芳中牡丹品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把牡丹列為群花之首,世之吟詠必贊曰:“天香國色。”牡丹香亦太濃,豐艷華麗,色奪眾花,具有富貴氣象,所以,人們都喜歡用牡丹來比喻富貴,成為富貴的象征。用牡丹和其它吉祥物組成吉祥圖案,始見于宋代,但廣泛地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從明代開始,進入清代,用牡丹組合成吉祥圖案的風氣尤為盛行。用牡丹裝飾織繡品與家具的比較多。
靈芝:一名三秀,一名壽潛,一名希夷。又名菌芝、芝草、靈芝。真菌的一種。古人亦稱“石耳。”據三國魏曹植《靈芝篇》記載:“靈芝生天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彩煥若神。”因靈芝具有養生駐顏之功效,故被古代人視為仙草、:瑞草,“長生不老,永保青春”的靈丹妙藥,極為珍貴。被人們視為長壽及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人們在書畫、陶瓷、織繡、家具等藝術品上常以靈芝為題材,利用物象、諧音和附加文字等形式,組成內涵極為豐富的“吉祥語”圖案。如:“靈仙祝壽”、“三多祝壽”、“壽山福海”、“靈仙祝富貴”等。其亦是裝飾織繡品與家具的常見紋飾。
蓮花:即荷花,又名水芙蓉、水花、水芝、芙蕖、溪客、玉環等名。據《中國古代.名物大典.花卉類》里記載:“屬睡蓮科,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生池澤中。地下莖肥大而長,有節。葉大而圓。花大,花色有白、粉紅、深紅等。花凋謝后,花托膨大為蓮蓬,內生數十小堅果,俗稱蓮子,可食。除供觀賞外,莖供食用,節供藥用,葉供包裹.始載于先秦典籍。《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爾雅.釋草》:‘荷……其莖茄,其葉葭,其本藌,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清.汪灝等《廣群芳譜》里又云:“荷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蕓。花已發為芙蕖,未發為菡萏,其莖茄,其葉葭,其本藌……凡物先華后實,獨此華實齊生,百莭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清.汪灝等《廣群芳譜.木芙蓉》里又說:“芙蓉有二種,出于水者,謂之草芙蓉;出于陸者,謂之木芙蓉。”《中國古代.名物大典.花卉類》里又記載:“三醉,即芙蓉,蓮花之一種,一日之中,花色變化三次,故稱。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故被人們視為愛情、純潔、正直的象征。因此,人們喜好以蓮花為題材與其它花卉、鳥獸、文字相配,利用物像、諧音以及附加文字等方法,組成各種具有吉祥涵義的吉祥圖案,以此來表達自己心愿和豐富自己的生活。例如:“連福壽在眼前”、“連福壽綿長”、“連三多事事如意”、“連富貴萬代”、“連富貴萬年”、“連萬福萬壽”、“連壽山福海”、“連賀雙喜”、“一路連科”、“步步連升”、“連連同喜”等。其亦是裝飾織繡品與家具的常見紋飾之一。
另外,還有云蝠紋,亦是織繡品和家具常用的紋飾之一。就不細講了。
大家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四大要素,在這四大要素中,衣排第一,住排第三,可見家具與紡織品,家具與織繡品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從以上的資料說明,家具與織繡品,是人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須品,他們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朝夕相處,伴隨人民度過每一天。同時又證明家具與紡織品,家具與織繡品歷來就是孿生兄弟密不可分,他們是藝術品中等級觀念最明顯,文化內涵最豐富、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兩大類。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