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斯塔夫·艾克、王世襄的系統(tǒng)研究,經(jīng)過安思遠、菲力蒲·德巴蓋等西方收藏家的追捧,明式家具以東方美學征服西方藏家,再由西方收藏回歸中國市場流通回歸中國博物館和私人收藏,這一橫跨時間和空間的中國古典藝術歷久而彌新。古典家具的價值也在持續(xù)升溫。
推動古典家具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的4個人:
| 王世襄 |
王世襄作為中國早期收藏明式家具的學者之一,也曾提到《中國花梨家具圖考》是其接觸明式家具工藝的開頭。1930年代,王世襄與艾克在北京相識,都曾為梁思成的營造學社工作。兩人在給硬木家具拍照、測量的過程中,都被中國明式家具的簡約、含蓄之美而吸引。
經(jīng)過40年的搜集,他收藏的明清家具近80件,件件都為經(jīng)典之作。
1985年,他以一本專門研究家具的書——《明式家具珍賞》,對古典家具重新作了系統(tǒng)的梳理,填補了此門學問過去只有外國專著的空白。
| 古斯塔夫·艾克 |
上世紀30年代,旅居北京的德國學者古斯塔夫·艾克經(jīng)過數(shù)十載的研究,出版了《中國花梨家具圖考》。這本書以百件明式家具珍品的照片和十幅精美準確的測繪圖,展現(xiàn)了明式家具藝術與技術兼容的獨特價值。
這本明式家具研究的開山之作,從此開啟了外國人對明式家具的興趣。同時,它也引起了中國學者對傳統(tǒng)家具的重視。
| 菲力蒲·德巴蓋 |
比利時明式家具收藏家菲力蒲·德巴蓋(Philippe De Backer)積累了20多年的明式家具收藏,在王世襄、伍嘉恩的指引下,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標準。他在比利時的家中,為其明式家具獨立以一間房展示,更按照中國古人的生活意趣而陳列。
王世襄為這一收藏取了個中國名字——侶明室,取“生活于明”之意。菲力蒲的藏品有些甚至達到了博物館館藏水平。而菲力蒲也成為海外最重要的黃花梨收藏家之一。
| 安思遠 |
被譽為“明代之王”的安思遠,1971年出版了《中國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實例》(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 of th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更是在西方掀起了中國家具收藏的熱潮。
這本著作和他80年代捐贈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式家具,將當時還不受重視的這一藝術類別提升到了與其他中國文物同等的地位。這一捐贈也構成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明軒”軒房里的中國古典家具陳列。
5個不能錯過的中國古典家具館: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以中國明清時期的髹漆家具和硬木家具的珍品為主,此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家具發(fā)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時期。
| 上海博物館 |
家具館陳列了明清時代中國家具精華100多件,其中包括王世襄、陳夢家舊藏和香港實業(yè)家莊貴侖的捐贈。展覽分明、清兩部分展示兩個時期家具的不同特質。為再現(xiàn)古代家具的使用場景,館內還復原了明清時代的廳堂書房。
| 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
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以妙絕的中國文物稱譽全球,躋身于美國七大中國文物集藏中心之列。這里所藏明清家具的規(guī)模和等級,就連曾經(jīng)的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都無法媲美。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在以蘇州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為藍本而建的明軒庭院內,明軒軒坊里陳列著明代各式家具,床、櫥柜、桌椅,構造了一個古典中國室內家具與庭院錯落有致的園林生活意趣。其中有多件安思遠捐贈藏品。
| 波士頓美術館 |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內的中國古典家具館藏有大量16至17世紀的中國家具。2014年的“屏居佳器——中國古典家具展”展覽后,展廳的陳設被保留下來,由此波士頓美術館成為明清家具收藏者必訪之地。
推動中國古典家具傳承發(fā)展的個人和博物館遠不止此,每位明清家具愛好者所推崇的人也往往不一。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