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研習君帶大家走進一家中原大地的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洛陽作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文物種類眾多,一說到洛陽,我們會想到先秦、盛唐,但是今天我們介紹的并不是大家熟知的青銅器、唐三彩,而是古典家具,并且是宮廷家具。
洛陽博物館新館
根據我們的常識判斷,大規模的宮廷文物除了故宮博物院之外,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能見到的,而洛陽博物館卻擁有135件套(2000多件)清代故宮宮廷文物館藏,并且把宮廷文物館作為六大常設展館之一。
這一批清代宮廷文物,數量多、規格高,以佛事家具陳設為主,完整、清晰地反映出清代帝后的佛事活動和日常生活。
洛陽博物館六大常設展館之一宮廷文物館
相信大家一定會發問,路份如此之高,制作如此精美的宮廷家具不在故宮好好呆著,是怎么流落到洛陽博物館的呢?
事情要從1973年初講起,據說是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要來洛陽訪問,西哈努克本人是佛教信徒,自然要去白馬寺參拜,而此時的白馬寺經過十年動亂之后已是有殿無佛,后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慈寧宮大佛堂中調撥大批佛像運抵洛陽。
慈寧宮大佛堂
但是佛像之外的家具卻源自故宮的另一個地方。
據黃明蘭先生回憶,當時洛陽博物館剛建成,接待室還是空空如也,白馬寺接待室設備也沒有,于是找到了故宮吳仲超院長的秘書馮先銘同志,說洛陽如何困難,想要兩套接待室的家具。
故宮竟打開庫房讓他們隨便挑選,在故宮東路某配殿,各式家具堆積如山。洛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得殿來,就好似阿里巴巴進了“藏寶洞”一樣,貪婪地挑選著紫檀木的桌子、凳子、條幾和各種掛屏。僅雕花紅木椅子就挑選了20把,最后又要了幾幅名人字畫和明清瓷瓶等,約計120多件。
現在想來,故宮博物院應該腸子都悔青了。
在博物館的展廳內,我們再次目睹這批珍貴的文物:佛造像、佛龕、法器、供器、禮佛用具等一件件佛教法物,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均為清代皇室禮佛的御用之物;
插屏、掛屏、書畫、瓷器等一件件宮廷生活用具,多為皇太后、皇后、嬪妃所用,制作考究;
而家具的材質也多為檀木、楠木、海南黃花梨等珍貴紅木,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紋飾繁縟富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在博物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兩件佛塔——紫檀木九級浮屠,三層金絲楠林塔,這樣級別的家具我們通過照片就能感受到其相當的震撼力,并且在故宮都不一定看得到如此精美的家具。
慈寧宮中的紫檀木九級浮屠
陳列在洛陽博物館的紫檀木九級浮屠
白馬寺中的三層金絲楠林塔
陳列在洛陽博物館的三層金絲楠林塔
慈寧宮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清代時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慈寧宮大佛堂,為慈寧宮后殿,為清代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因其是清宮眾多佛堂中體量最大者,俗稱為“大佛堂”。
以龍床為中心,以嵌螺鈿長幾、黃花梨大柜、鑲螺鈿雕花龍椅、大理石圓桌、20余把雕花椅、各類花幾、方幾、圓幾、木雕掛屏以及慈禧御筆“大圓寶鏡”匾等組成一個較大但較為松散的太皇太后及太后們禮佛的休息場景。
清代是我國古代家具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時期。
清式家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于變化為特點。宮廷生活家具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多為皇太后、皇后、嬪妃所用,而家具的材質也多為紫檀木、楠木、海南黃花梨等珍貴紅木,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紋飾繁縟富麗,清代宮廷家具的木工工藝多與雕花、鏨花、鑲嵌等工藝相結合,形成清代宮廷家具的創新風格和主要特征,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家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一時期正式確立了清式家具的風格。
如果聽了研習君的介紹、看了照片感覺不夠過癮,感覺心有所動,不妨去走走看看。
- END -
參考文獻
黃明蘭《故宮大佛堂文物調撥洛陽的前前后后》
原載于《洛陽文史資料》第23輯 2002年出版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