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明清家具研習社
帝王中頗不乏“貌似”的設計師
也許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一言九鼎的權力
以及無法計量的財富
可以把忽發奇想付諸實現吧
我們簡直可以半好玩半認真地寫一本
《帝王設計師以及他們的設計與創作》
那名單會很長
創意方案也將出乎意料的花樣繁多
其中,像明朝天啟帝這樣昏聵的皇帝,注意力無法集中到政務上,偏喜歡動手做木工,我們會惋惜他是投錯了胎——他實在該有個木匠爸爸的。
▲天啟帝明熹宗朱由校
不過,一旦湊巧降生在了帝王家,又陰差陽錯地登上寶座,那不知從何而來的木匠基因就變成一種很具有危害性的因子了:
上好雕鏤木器,護燈小屏八幅,手刻寒雀爭梅,戲畀諸少,令鬻之,仍諭以御制之物,價須一萬。翌日如數奏進,大悅。(明秦蘭征《天啟宮詞》詩注)
這個故事即使在今天讀來,也要讓人苦笑吧。
然而,其實并非只有昏君們喜歡涉獵工藝領域。一些勵精圖治的帝王同樣也對“設計”這種行為頗為熱衷,但是,由于他們在本職工作上表現還算不錯,所以后世人就喜歡把他們想像成心無旁鶩、莊嚴刻板的形象,忽略了他們那些或活潑或聰敏的業余興趣。
雍正如天啟帝一樣關注過燈屏的問題,不過,和天啟帝完全不同的是,雍正只負責出創意: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十六日,員外郎海望奉上諭:爾仿自鳴鐘內輪子做法,照朕指示做轉盤遮燈幾件,先畫樣呈覽,俟朕看準時再做,于七月十九日做得轉盤遮燈合牌樣一件、紙樣三張呈覽…九月二十九日做得黃銅燒古轉盤遮燈一件呈進。
奉旨:配銅盤一件送至圓明園。……?(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做得黃銅燒古鍍金轉盤遮燈一件,八月二十六日,員外朗海望傳旨:著做天然竹節如意一件,長一尺二三寸,通身十二節竹葉,配合安放。
(《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輯)·雍正朝》,55頁)
所謂“遮燈”,應該就是帶有“燈擋”的燭臺。
▲清宮舊藏 象牙座玳瑁遮燈
就在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雍正還傳旨:
著照做過的琺瑯蠟臺樣做燒古蠟臺幾對,其黑漆燈擋后面做兩開的。欽此!
于十一月廿七日做得黃銅抽長燒古花梨木挺蠟臺一對、金花退光漆邊畫花卉燈擋一件,呈進訖。
可見,清宮中蠟燭臺往往配有精美的“燈擋”,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一種形式。為燈具配備側向的擋板,一可以擋風,二可以控制光線投射的方向,三可以讓光照更為集中,如此的設計思路在中國傳統燈具中可是有著悠久的歷史。
▲清宮舊藏 青玉琺瑯風擋燭臺
明人高濂所編《遵生八箋》中,“筆屏”一節即談道:
宋人制有方玉、圓玉花板,內中做法,肖生山樹禽鳥人物,種種精絕。此皆古人帶板燈板,存無可用,以之鑲屏插筆,覺甚相宜。大者長可四寸,高三寸……
同書還提到“方圓細花帶板燈板”(“論古玉器”節)、“有用古人玉帶板燈板鑲匣面者”(“圖書匣”節)。按此書的說法,早在明代之前,配有“燈板”的“帶板燈”就是一種常見的樣式了。
▲德國收藏家費迪南·伯特萊(Ferdinand Bertholet)收藏的《待浴美人圖》
其中,宋代高檔燈具之“燈板”乃是用美玉雕成方形或圓形的“花板”,并且還鏤刻著生動的裝飾畫面。前代古燈損沒之后,精美的花板卻流傳下來,被明人轉而鑲在插筆的“筆屏”之上。
▲ 清 紫檀嵌玉筆屏(帶筆五支)
遼墓壁畫中往往表現一種落地高燈架,在放置油燈碗的燈臺一側,樹有一片造型優美的擋板,“帶板燈”應當便是如此的形制。天啟帝親制的八幅護燈小屏,也就是用在這類“帶板燈”上的燈板吧!
▲遼韓師訓墓葬壁畫中的帶板燈
雍正所設計的“轉盤遮燈”,推測來看,乃是對于久已有之的“帶板燈”形式的一次創新嘗試。據造辦處檔案,雍正三年(1725年)這一年,這位“天子設計師”還傳旨“做抽長喜相逢遮燈銅燒古蠟臺,不要紫檀挺的”。這條記載與“黃銅蠟臺”形式的燈具,也就是帶有彩畫燈擋的蠟燭臺。
因此,雍正所構思的“轉盤遮燈”,實際上是一種配有燈擋的蠟燭臺,不過,有意思之處在于,他想要設計出一種轉動燈擋的新方法。讓豎向的擋光板沿著燈盤做圓周運動,以便隨時調節光線照射方向。
▲清宮舊藏 掐絲琺瑯胡人捧瓶座落地燭臺
著名的“長信宮燈”,就是上有煙道式燈罩,下有燈盤,燈罩與燈盤的邊沿都設有里外兩道嵌槽,分別插入兩片弧形擋光板,寬度各占半個圓周。
▲長信宮燈
這兩片擋光板可以沿著各自的嵌槽,在水平方向上做360度的自由滑動,利用其開合來調節光射的角度,以及光線的強弱程度。
另外,在河北宣化遼代韓師訓墓中的壁畫上,有一座局腳四足圓形底座的高燈檠,在筆直的燈桿頂端安有燈盤,上放一盞油燈。
▲遼代韓師訓墓《荷葉燈圖》
巧妙的是,從燈桿一側分出一支弧形曲柄,柄頭裝有荷葉形燈擋,微微俯向油燈。燈前有一女子,正伸指撥動荷葉,從其動作來看,那荷葉形燈擋是可以調整角度的。
對于西洋器物,特別是西洋鐘表頗有興趣的雍正,看到鐘表內部齒輪運動的能力,居然心生靈感,想到把同樣的構造轉用到古老的燈擋上,創造出一種“轉盤”式的遮燈。
▲清乾隆 三套裝機芯
推測其意思,應該是利用齒輪連動原理,在蠟燭臺上安置齒輪以及能夠轉動齒輪的把手裝置,這樣搖動把手,就可以讓燈擋沿著燭盤邊緣做圓周運動,轉到任何一個位置上,由此而調節燭光的射向。
不管雍正的具體構思是什么,總之造辦處的巧匠們還真替他實現了。雍正還按照他一向的精細風格,傳旨為一件“黃銅燒古轉盤遮燈”配了個銅盤,為另一件“黃銅燒占鍍金轉盤遮燈”配了個天然竹節造型的黃銅鍍金燒古如意,以“配合安放”。
或許是這種帶機械轉盤的燈具形式終究實用性有限吧,此后似乎并未再做。
▲清 銅掐絲琺瑯青金石太平有象配碧玉燭臺成對
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描寫賈府元宵夜宴看戲的場景時,具體描寫了這樣一種燈具:
每一席前豎一柄漆干倒垂荷葉,葉上有燭信,插著彩燭。這荷葉乃是鏨琺瑯的活信,可以扭轉。如今皆將荷葉扭轉向外,將燈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戲分外真切。
也就是說,當時在每一桌酒席旁,都樹有一架落地燈,在其燈座上插以涂漆的高長燈桿,但桿頂接有一個“幾”字形曲柄(“倒垂”),在曲桿側伸而出的端頭上,裝有荷葉形的燈擋。
這座落地照明燈可以在不挪動燈座的情況下,隨時在水平方向上調整荷葉的角度,出于看戲的需要,把所有的燈一齊調成照向舞臺的角度,如同打光一般,所以,坐在燈下的人對舞臺上的表演就能“看得真切”。
與現代設計的燈具相比,除了不用電源而是使用古老的蠟燭之外,這座荷葉燈毫無遜色之處。由此再聯想到雍正的“轉盤遮燈”,就顯得很有意思,他的設計與荷葉燈在目標上一樣,都是要解決自由調節光照方向的問題。
▲清 掐絲琺瑯嵌碧玉燭臺
也許,他提出的方案并不是非常成功,但是,他所關注的問題卻有非常實際的意義,以致在三個多世紀之后,當代設計師仍然在孜孜以求地尋找著各種新穎的解決方案,說實話,其中也未見得有多少就超過了《紅樓夢》中荷葉燈的水平。
更引人興味的是,故宮博物院現在保藏有一件乾隆的“旅行用活腿文具桌”,在一個小小的箱子里巧妙地收藏進各種文具,其中配有書燈一件,便是由燭臺與燈擋兩部分組成。
▲乾隆御用活腿文具桌
看到這座小巧的書燈,我們有必要注意到,雍正曾經遵循文人傳統,按照大約如《遵生八箋》一類著作中介紹的“梅花紙帳”、“二宜床”的形式,傳旨制作了一件獨特的“筆管欄桿床”(雍正四年六月廿七日),并于五年三月初一日傳旨:
四宜堂內筆管欄桿床上著安有掐子筆筒二件,照手巾桿帽架上的掛筆筒樣,或用竹或用木做皆可。欽此!
于閏三月初三日做得雕刻竹掛筆筒二件,隨鍍銀掐子二個、鐵掐子二個。郎中海望持進四宜堂屋內,安在筆管欄桿床上。(《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輯)·雍正朝》,100頁)
▲乾隆御用活腿文具桌(打開后)
推測來看,這種“有掐子筆筒”的形式一如“乾隆文具桌”所配書燈的燈擋,在筒身下部裝有一“L”形金屬撐,撐腳的端頭配有金屬環(“掐子”),可以隨時套牢在欄桿床的某處短柱上。
不過,“有掐子筆筒”的設計可要早于乾隆活腿文具桌啊,因此,不知這一類型靈巧形式的發明權是否該歸于雍正?
▲乾隆御用活腿文具桌中的書燈
說實話,就是今天逛家具市場,也未必就能找到如“乾隆文具桌”所配燈擋那樣安卸靈活、調光方便的燈罩,也不一定能找到雍正設計的“有掐子筆筒”一類便于裝置、有利于自由安排起居空間的生活小物件。
雍正皇帝的的政治功績也許始終都是可以討論的話題,不過,他如“設計師”一般醞釀出的種種設想方案,對于今天的現代設計說,恐怕還真的有著啟發的意義。
- END -
家具 / 歷史 / 文化 / 文博
▼
南京正大2018春季拍賣會
拍賣時間
2018/04/26
拍賣地點
南京狀元樓酒店
(南京市秦淮區狀元境9號)
預展時間
2018/04/12~2018/04/26
預展地點
江蘇雅然文化藝術中心
(南京市秦淮區江寧路1號4F)
南京正大
2018年春季拍賣會
盛大開幕
4月12日至26日
誠邀蒞臨
雅然文化·正大拍賣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