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盤羊
今年的2月1日在成都博物館有一批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品展覽——文明的回響。這批珍寶來中國已經兩年了,先后在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院展出。這場巡回展覽更像是一場現代行為藝術,除去中國它已經先后在世界范圍內舉辦過近20場展覽。5月6日之后,它就要結束成都之行,可是就連它自己也不知道下一場在哪里?它只知道哪里和平它就有可能去哪里。
▲“文明的回響”海報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蒂拉丘地金飾品展陳效果
▲故宮博物院“浴火重光”展覽中的金飾陳列,采用的是幾何圖案
這批珍品是當時的阿富汗總統和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主要人員冒著生命的危險保存下來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曾經擁有10萬萬件以上的文物。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的相關政府人士以及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主要工作人員,意識到了未來的政治動蕩期可能會對文物造成破壞,因此共同決定將館藏文物分三批在不同地方保存。
1985年,這些文物分別運到了阿富汗中央銀行的保險庫、信息與文化部,另一批則留在博物館。運走的兩批文物地址完全保密,只有搬運文物的員工知道隱藏地點。
▲阿富汗小孩純真的笑容
在此后長達20多年的政局動蕩中,這些了解真相的人一直保持著沉默。即便如此,仍有知情者被抓,遭到拷打逼問。但了解真相的人,沒有一個說出寶藏的下落,為此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直到到2003年阿富汗政局企穩后,這些保守秘密的文物人,他們打開密室,終于看到了大量排列整齊的木盒子。而每只盒子里,正是幸存下來的文物珍寶。讓人遺憾的是,留在國家博物館的那批文物,已不幸被毀。
▲野豬紋金碗
▲巴克特里亞的阿佛洛狄忒金像
▲羚羊紋金手鐲
這也是眾多阿富汗研究學者達成的一致共識:“只有當阿富汗真正獲得和平之時,他們才會護送這批文物一同踏上回家的路。”時至今日,展覽馬不停蹄在全世界舉行。長達十余年的國際巡展,早已踏遍了全球范圍內有能力接受它的土地,這231件(套)阿富汗珍寶開始在這場國際接力式的巡展中,焦急地尋找與等待著下一站目的地。
流浪腳步的受阻,無疑使它們更加思念故土。
▲阿富汗巴米揚山谷
去年9月在各方努力下,敦煌研究院向這批文物張開了懷抱。這兩處命運相似的,承載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絲路重地,這兩片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能夠在命運之路已然岔路前行的今天重新聚首,不能不讓人感嘆這中間蘊含的命運之力與那份彼此間的惺惺相惜。
▲敦煌研究院“絲路秘寶”展覽中對黃金飾件的展陳,參照了巴米揚與敦煌石窟中的套斗藻井造型
▲牡牛紋金碗
▲龍與神圖案祇鑲寶石金飾
▲項飾
▲神像圖案銀鎏金飾板
阿富汗的今天像極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列強用炮火硬生生的敲開了中華民族的寶箱。到今天為止,大英博物館仍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如今我們不再像當年的窘迫,我們有能力保護起先人留給我們的珍貴寶藏,也有能力去幫助阿富汗暫時停留他們的寶藏。
成都的這次展覽馬上結束了,“寶藏們”焦灼的等待著下一個有能力展出的場所。網友們紛紛在網上幫忙@各方博物館。
網友們的熱情讓人感動,但我們不能忘記這一切的背后皆因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坐著明代的家具,把玩明式珍玩。是一件多么讓人自豪的事情。
- END -
家具 / 歷史 / 文化 / 文博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