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滄桑變化,留下的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而對于普通人而言,歲月更迭,可以留下的溫情是那些承載了記憶和溫度的老物件。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那具有深厚文人氣質的、溫情的櫸木和櫸木家具。
初識櫸木
櫸木屬榆科,常被簡寫作“椐”。它是造家具的良材,自古就被人重視,李時珍、方以智均有論及。據陳氏《分類學》謂,櫸屬學名Zelkova,產于江浙者為大葉櫸木,別名櫸榆或大葉榆,學名Z.schneideriana,大喬木。
櫸木主產于中國秦嶺、淮河流域至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海拔 800米以下的山地。由于是江南特有的木材之一,因此北方不知此名,所以也叫“南榆”。
外界環境條件好的情況下,櫸木長到10公分粗要差不多十年時間,30公分左右直徑的櫸木,需要至少五十年的生長時間。
由于樹齡的差異,櫸木樹心的顏色和密度也不相同,氣干密度一般在0.71~0.85克/立方厘米。顏色有黃櫸、紅櫸、血櫸之分,樹齡老且夾帶赤紅色的,稱為“血櫸”,是櫸木中比較珍貴的品種,最被人們所重視。
陳嶸所著《中國樹木分類學》記載:
木材堅致,色紋并美,用途極廣,頗為貴重,其老齡而木材帶赤色者,特名為血櫸。
王世襄先生在太湖東、西山調查時,所見明式家具,多數為血櫸,有大花紋,層層如山巒重疊,蘇州木工稱之為“寶塔紋”。
▲櫸木紋理清晰,常見如山巒疊嶂的“寶塔紋”。自古為文人所倚重,借以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優美的紋理表象,只是櫸木家具“文氣”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古代文人在造物時,賦予的儒家精神文化。
我國的家具用材非常廣泛,但從來沒有一種家具的用材能像櫸木那樣久遠不衰。據考證,至少宋元兩代便有用櫸木制作家具。櫸木在明清家具傳統家具中,使用量極大,它在南方家具中的地位顯赫。
▲清中期 櫸木卷書式扶手椅 67 × 61.5 × 105 cm
由于取材容易,加上“天資過人”,櫸木成為最初家具選材的重點對象。
在明清紅木家具的樣式還未成熟之前,櫸木被廣泛用于江南地區傳統家具的制作,甚至有“無櫸不成具”的說法,其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 櫸木圓角柜成對
櫸木因造型純為明式,制作手法又與黃花梨、鸂鶒木等家具無殊,有的民間氣息濃郁,別具風格,故歷來深受老匠師及明式家具愛好者的重視。論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實不應在其他貴重木材家具之下。
經典櫸木家具
櫸木家具因其植根于民間,工藝傳承大多在民間工匠之間。櫸木就地取材,價廉易得,設計、用料等皆不必畏首畏尾,無論名匠還是學徒都敢于下手,歷練創制多,技藝自然精純。
▲清中期 櫸木帶托子畫案185 × 78.5 × 84 cm
至今,明清兩代用櫸木制作的桌、案、幾、凳、柜、櫥、床均有大量存世。“蘇作”硬木家具在用材上往往精打細算,能省則省,但在制作櫸木家具時用料卻為十分大方,大多采用大料大面板,極少拼接,盡顯大氣。
有專家稱:要摸清明清兩式家具風格,只能從櫸木家具中尋找。
▲清中期 櫸木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對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黃花梨家具中能找到的款式精品,在櫸木家具中同樣能發現;反之,在櫸木家具中發現的款式,在黃花梨家具中未必能找到。
▲ 櫸木矮南官帽椅 明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長77.8厘米、寬75厘米、高46厘米、座高30厘米
這件南官帽椅非常出名,出鏡率也非常高,因為在傳世實物中,僅此一例,著錄于王世襄先生的《明清家具珍賞》(52號)中。
▲ 櫸木矮南官帽椅(側面) 明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椅盤為軟屜原裝,未經改換,下有穿帶支撐,并披朱砂灰。這種在穿帶上髹漆的做法,常見于蘇式家具,胡德生老師在《清式家具的風格》中提及:
目的在于使穿帶避免受潮,保持木料不至彎曲,同時也有遮丑的作用。
▲ 櫸木矮南官帽椅 底部細節圖
此件椅子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座面高度比一般椅子矮約20厘米,加個墊子坐上去就像是現在的沙發,更接近于現代家具。
據王世襄先生考證,此椅“很可能是寺院禪椅,專供趺坐而制的”(《明式家具珍賞》),明清坐具中座面矮者甚少,近幾年出現的幾件都為“截肢”作品,這件矮南官帽椅的難得之處就在于它確為原制。
▲ 櫸木矮南官帽椅 扶手細節圖
沒落的貴族
中國明式家具的研究,從一開始就進入了一個很難避免的誤區,由于認識的不足,研究者沒有注意和重視明式家具產生的源頭,直至今天有不少人仍然認為似乎是“黃花梨木”家具的出現才產生了中國的明式家具。
▲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從1944年德國學者古斯塔夫·艾克教授出版《中國花梨木家具圖考》到1985年王世襄出版《明式家具珍賞》和1989年出版《明式家具研究》。
他們在對中國明式家具的研究中都不自覺的疏忽了江南櫸木家具在中國古代漆家具發展到硬木家具過程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
▲ 明 櫸木矮南官帽椅
長期以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的“細木家具”,即櫸木家具的生產,并沒有引起重視。
以后有些人甚至把江南櫸木家具一概地說成是“鄉村家具”、“柴木家具”,以帶有貶義的心理和價值觀去看待這一明式家具的先驅,并且以為其生產的年代較晚。
▲清早期 櫸木螭龍紋翹頭案
如1995年《收藏家》雜志第10期中《中國鄉村家具》的作者就這樣認為:
在黃花梨木清初告缺以后,顯然紅木的進口沒有跟上,而蘇州工匠又不可能停止生產,所以大量的明式風格的蘇做家具是以當地優良木材——櫸木制做的。
并在次年該雜志的第23期的有關闡述中又再陳述說:
櫸木為蘇州一帶特有木材。北方人稱之為南榆,此類木材為蘇州工匠替代黃花梨首選木材。
▲清早期 櫸木三屏風螭虎靈芝紋羅漢床
我們很少見到用紅木制的明式家具和用黃花梨制作的清式家具,但櫸木卻左右逢源,上下傳承,將明清兩代各類家具的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到了民國初年,還有櫸木制作明式家具。
因為今天人們在收藏和欣賞古典家具時往往過于偏重“材質”,黃花梨、紫檀明清古典家具也隨之一路高歌,明式櫸木家具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也應該被大家重新認識。
▲清 櫸木五屏羅漢床
櫸木家具之美
世上最值得珍藏的是歷史,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歷史滄桑變遷,原本屬于人類實用性的器物——中國傳統家具,今天堂而皇之地走入了藝術殿堂,向人們展示著它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
▲明末 櫸木四面平霸王棖馬蹄足香幾
櫸木家具是中國傳統家具的氣韻和胸襟,它雖然無黃花梨、紫檀家具來得珍貴,但在中國傳統家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向人們呈現出博大而不俗的品味。
文人雅士的參與更為櫸木家具注入了靈性,與一般的硬木家具相比,雖無華麗華貴之態,卻多了幾分清逸脫俗之氣,令其具備了不俗的審美情趣和傳世價值。
▲清早期 櫸木如意紋圈椅
▲清中期 櫸木交椅
巧妙地利用櫸木材質的天然之美,施以畫龍點睛的藝術加工,不過分修飾以免流于浮夸,講求比例和諧、注重內在工藝,賦予個性化的人文情懷,從而造就出簡約唯美而各具特質的明式家具。
▲櫸木翹頭案,明,高78.5cm,長190cm,寬36.5cm
由于需求量的日益增長,其傳統制作工藝得以延續至民國,所以現在人們還可以在民間常見到生產年代是晚清至民國初年,形制非常古樸文逸的明式櫸木家具。
文化底蘊深厚的櫸木家具,承載的不僅僅是深厚的文人氣韻,更是歷經滄桑變遷后留下的飽含記憶的歲月溫情。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