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是鹿身上最堅硬的一部分,
鹿僅憑其角就能將敵人逼退,占得上風,
這是其他動物都沒有的特性。
在石器時代,
甚至青銅時代之后的一段時間,
鹿角一直被當作作戰的武器,
戰爭開始前,各部落會爭相“逐鹿”搶奪武器,
“鹿死誰手”,說的即是權力落在誰的手里。
古人們把狩獵比喻政治交戰,
只是一個禮貌又不失風度的習慣而已。
— 1 —
幾款鹿角椅
清 皇太極御用鹿角椅
沈陽故宮博物院 藏
通高119.5cm 椅高57cm 靠高64cm
清 康熙親獵鹿角椅,故宮博物院 藏
高131cm,寬92cm,縱深76.5cm
清 乾隆鹿角椅 故宮博物院藏
高127cm 長80cm 寬79.5cm
— 2 —
清代的“特產”
無疑,鹿角椅是清朝的“特產”。清朝本身“以弓矢定天下”,更把騎射武功作為家法、祖制,保持居安思危之狀。鹿角椅所用的鹿角取材于獵物,按明式圈椅的結構和造型制作而成,但又與圈椅的文人氣質有著截然不同的游牧氣息。
鹿角椅,出現于清朝時期。叉開的鹿角和復古黃的色澤,有著其他材質無法比擬的鋒芒,打破了木質椅在形狀上的規整,雙角合并的氣勢顯露著清朝統治者入關前驍勇善戰的精神。
鹿角椅源起于清太宗皇太極的突發奇想。
1631年,在皇太極率領的后金軍與明軍對戰的大凌河之戰中,有一只大鹿突然自東面而來,身處激烈的交戰環境卻全然不顧,還直接奔入御營大帳。皇太極見狀,隨即率領左右親兵一擁而上,捕獲了這只天賜之鹿。
按照女真族民俗,在野外狩獵、駐營期間,如果意外獲得走獸或飛禽,他們往往將此視為吉兆,大鹿被當作吉祥之物帶回沈陽,在宮內制成了鹿角椅。
▲沈陽故宮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清朝皇室要求子孫把騎射當成家法。統治者紛紛效仿皇太極把所獲的鹿角制成椅。這既是炫耀了自己擅長騎射,謹遵祖訓,又很好的給后輩樹立了榜樣。
可以說,鹿角椅的出現是中國家具遇上彪悍的滿清游牧民族的一次基因突變,它沿襲了傳統座椅的規格與制式,卻又表現出一種非凡的帝王之氣。
— 3 —
鹿角椅的造型
鹿角椅,顧名思義,乃用鹿角制成的座椅。取材于獵物,按明式圈椅的結構和造型制作而成,并能體現滿族游牧民族豪爽粗獷的氣質,它與漢文化孕育出的具有文人氣質的明式圈椅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是兩種文化交融的典型產物。
這是一把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康熙年間鹿角椅,椅為圈椅式,椅背用一只鹿的全角制成,角根連于鹿的頭蓋骨上。角上的枝叉恰巧代替圈椅的鵝脖和聯幫棍。后背用兩支鹿角作支架,當中鑲板。
座面用黃花梨木制成,前沿和兩側微向內凹,側沿以牛角包邊,當中鑲一道象牙條作為界線。座面兩側及后部嵌骨雕勾云紋坐牙,與鹿角圈背連接。座面下前后用兩只鹿的回支角制成,角叉對稱向里恰巧形成托角棖,角根部分向外又形成外翻馬蹄。
椅前另附腳踏,用兩頭小鹿之角制成四足。此椅將鹿角的自然形態與椅子的造型及使用功能巧妙地相結合,顯示出匠師大膽創新的精神和高超的藝術才能,成為清代特有的家具品種。
椅背刻有隸書乾隆御制詩:
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
神威詎止群藩讋、圣構應謀萬載綿。
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樸矣愿捐妍。
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
此詩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從詩句中可以得知,此椅系用康熙帝親獵之鹿制成。
這是皇太極的鹿角椅,外形有些像“太師椅”,半圓形椅圈,椅面呈長方形,椅圈是一付天然麋鹿鹿角,有兩根主干和十二個支叉,以鹿角的自然形態,巧妙地將鹿角反扣在方形底座上。鹿角外展的四個支叉作為椅子的支柱,自然形成座椅的靠背和兩扶手。
鹿角椅的基座及四腿以木制成,油飾為紫檀色。座椅靠背正中的長方形透雕花板上,其上端用樺木雕成一個方池,里邊雕著密密的云紋,下部用樺木鑲著如意頭形花紋。靠背兩側鑲有透雕蓮紋花牙,飾以金色。在靠板兩側中間,分立兩個圓柱,柱上托云紋版,恰似亭亭玉立的兩個華表,烘托出鹿角椅的威嚴和莊重氣氛。
奇妙的是,鹿角的天然形狀將椅子上所需要的構件連為一體,省去了木工的拼接,可謂是鬼斧神工,神來之筆。那清代入關的統治者為什么會想到用鹿角來制作一把座椅呢?
— 4 —
“鹿”與“祿”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與祿同音,是傳統文化里富貴的象征。
鹿因其諧音而有著廣泛的吉祥寓意。鹿音諧“祿”,指有福氣或者多俸祿的意思,是民間“五福”福、祿、壽、喜、財里的一種。
鹿在古代還被視為神物,認為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梅花鹿。古人云,鹿是斑點的龍,龍是騰飛的鹿。
鹿作為吉祥物,更多地與塵世的君臣百姓相干連。首先,鹿是位置的象征。“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兩個成語都以鹿喻帝位。
《論語》:“人有命有祿,命者富貴貧賤也,祿者盛衰興替也。”《說文 解字》:“鹿,祿也。祿,福也。”
▲青玉覆斗紐“天祿永昌”方印
《禮記·禮運》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麟、鳳、龜、龍四異獸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
《抱樸子》:“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其色白。”
《述 異 記》:“鹿一千年為蒼鹿,兩千年為玄鹿。”
《說文解字·鹿》:“凡鹿之屬皆從鹿。”又釋麒:“麒,大牡鹿也。”
▲清 艾啟蒙 《百鹿》
▲《丹楓呦鹿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鹿被當作是麒麟的化身,又名"斑龍",單從名字就能看出人們對它的喜愛。也因為喜歡,才會對鹿有如此細致的觀察。它們常常群居,于是把這種習性推及人,用“鹿鳴”表示宴會賓客的樂趣。《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說的就是朋友們在一起和諧融洽的場景。
鹿的存在,標志著安寧、和平。同時鹿溫馴美麗,是人們心目中富祿吉慶、伉儷和諧、祥瑞長壽的象征。
— 5 —
愛題字的乾隆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正文一開始我們所列的三例鹿角椅均非產于同一個歷史時期,但是背板上均刻有乾隆的題詞。
我們前面介紹的皇太極鹿角椅,是世界上第一把鹿角椅,在它誕生后的幾十年中,一直存放在沈陽故宮。
1754 年,乾隆第二次東巡盛京,在觀覽鹿角椅后,詩興大發,欣然寫就御制詩一首。作完詩文之后,乾隆皇帝尤感不足,便命內務府工匠將其詩雕刻于鹿角椅靠背之上——
彎弓曾逐鹿,製器擬乘龍。
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
庫藏常古質,山養勝新茸。
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
后題“敬詠太宗文皇帝所製鹿角椅一律。乾隆甲戊秋九月御筆”,款下方有“乾、隆”連珠印。
從此,這把鹿角椅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原來質樸的鹿角椅體現著清初武功開國的創業精神,而新添加的乾隆皇帝御制詩文,則反映了滿族人走向漢化的過程。
乾隆皇帝可以說在題詞這一件事情上,孜孜不倦。禍害了祖宗禍害爺爺,當乾隆見到爺爺康熙的鹿角椅時,還是禁不住詩興大發——
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
神威詎止群藩讋、圣構應謀萬載綿。
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樸矣愿捐妍。
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
與皇太極鹿角椅背上的詩相比,乾隆表露的依然是“不敢坐”的由衷敬仰。不同的是,受到康熙的影響,他對于狩獵家法的傳承更為看重了。
禍害完爺爺,最后還要惡心一下自己——
▲清 乾隆鹿角椅,靠背上同樣提上了御制詩。
— 6 —
鹿角椅的沒落
皇太極的鹿角椅似乎為他的子孫們立起一個標桿,后世的君主都會對原來的鹿角椅進行瞻仰并制作屬于自己的鹿角寶椅。
康熙皇帝為了整頓軍隊士氣、把世代流傳的狩獵文化繼續傳承,康熙下令開辟專門用于狩獵的木蘭圍場,通過雨獵、雪獵、射鹿的歷練,訓練子孫的體能素質和騎射等技能,由此將滿族人勇敢、團結、機智的品質傳承下去。
康熙在捕獲獵物之后,同樣也會制成鹿角椅以作傳世教育之用,現存于故宮博物院的帶腳踏鹿角椅,便是用康熙親獵的鹿角制作而成。
▲乾隆皇帝射獵弓箭
浩浩蕩蕩的狩獵能夠在康乾時期大肆舉辦,與康熙的引導和乾隆的堅持是密不可分的,這其中也確實可見康乾盛世下清王朝的國力之強盛、國家之安泰。
然而盛極則衰、時局變換仿佛是一條阻擋不了的定律。雖然在《乾隆皇帝一箭雙鹿圖》中的乾隆時年78歲,還是一副老當益壯、身手敏捷的模樣,但自乾隆五十七年開始,已是耄耋之年的乾隆都未再舉辦過木蘭秋狝。
清乾隆 《乾隆皇帝一箭雙鹿圖》,時年78歲的乾隆依然身手敏捷。(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即位之后,白蓮教大起義造成全國震蕩,多數流民入侵木蘭圍場使植被遭到破壞,鹿只數量急劇減少,也讓木蘭秋狝的舉辦顯得不合時宜且奢侈。
到了道光四年(1824年),木蘭秋狝被道光徹底廢止。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英國侵略軍的洋槍洋炮更令木蘭秋狝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
▲此照片發表于1925年的一期日本《歷史寫真》攝影雜志,應當是在華日本人攝于沈陽故宮的清寧宮。照片中,擺在后面的椅子是滿清特色的鹿角椅。
一把鹿角椅,承擔的卻是大清國的國祚與氣數,如今流傳下來的鹿角椅,展現出的是清皇室狩獵文化的傳承與清王朝的興衰跌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