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寧波是我國傳統家具的重要產地之一,至明清時期,以寧波為中心的浙東地區家具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稱寧式家具。
寧式家具又稱“甬式家具”、“寧波傳統家具”、“寧波作家具”等,作為寧波文化的一個典型,體現了屬于寧波獨特的地方風格。
▲清末民初 朱金木雕寧波花轎 150×90×275cm 浙江博物館藏
— 1 —
走進“寧式”
寧式家具是地域文化在家具上的物化反映,它依存于寧式地域文化而存在,其地域文化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和延續性。
早在河姆渡時期,寧波的先民就已經利用生漆作為木質器物的裝飾涂料,創造出我國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出土的漆碗
唐宋時期以“明(州)式家具”而名揚一時,留下了明州人“坐倚子”的記載(《頭陀親王入唐略記》)。
到了五代和宋,高型家具已經得到了發展和定型,寧波鄞縣東錢湖綠野岙宋代石椅”石杌子”即是實物例證。
▲南宋石椅·鄞縣東錢湖綠野岙
石椅的背、面和椅前垂足處腳踏,都被雕成平整光面,連為一體,像是現在舞臺上京劇演戲中蓋上椅披的椅子。從側面看,椅背、座面到腳踏,形成三個90度折角,如三個石階,拾級而上。
工匠把方整石塊的兩側,向內鏨鑿,兩邊斜削形如寶劍的劍脊線,成為獨一無二的寧式特色,并開創了寧式家具裝飾風格的先河。
▲英國駐甬領事館領事阿查理相冊中的甬作家具照片之一,約攝于1874年
直到明清時期,寧波的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以及磚雕、黃楊木雕、竹雕、牙雕(即現在老一輩人說的“三金四雕”)等傳統工藝已趨成熟。
寧波位于中國海岸線中段,內河與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相接,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1880s 清末寧波地區
長期的對外貿易交流中,海上貿易所得貨品(包括大量的珍貴木材)得以運至中國,豐富了寧波家具的用材,促進了寧式家具的發展。
工藝美術性質裝飾的寧式家具寧波地區在明清時期,雕、嵌、漆等行業非常發達,創造出不同其他地方工藝美術特色。
隨著行業匠師共同參與制作家具,別開生面地產生了多種工藝美術裝飾家具,最著名的有骨木鑲嵌家具、揩漆家具、朱金木雕家具、泥金彩漆家具以及紅妝家具等。
— 2 —
裝飾經典
“一根藤”
寧波工匠在榫卯制作中,具有獨特的技藝,創造了“一根藤”裝飾,是寧式家具中最有特色的一種裝飾紋樣。
“一根藤”,又稱“拷頭”、“和合藤”、“萬年藤”,俗稱“天臺軟條”。它是由許多小木條,通過榫卯拼接、回環穿插,盤曲成首尾相連的吉祥圖案,其造型酷似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山間野藤,因而得名。
寧式傳統家具中利用“一根藤”工藝制作的圖案,常用于于家具中的床圍、桌圍裝飾,迂回紋樣寓意“連綿不斷,子孫萬代”。
制作“一根藤” 非常講究。 “一根藤”制作又稱“軟藤拷條”,它的核心技藝,就是多樣化的榫卯結構。有夾角榫、半夾角榫、方夾角榫、平肩榫等近20余種,堪稱中國榫卯結構之大全。
據稱,“一根藤”制作藏有秘訣,由師傅代代相傳,不授異鄉之匠,故廣式或京式家具中不易見到,倘若需要類似的工藝裝飾,則往往是在整塊大料中用鋸子鏤鋸而成,這樣既浪費材料,又不牢固,更見笨拙。
▲清 朱金木雕櫥門
正是由此,在業內“一根藤”被視為木作工藝的經典之作!因為一根藤是由數百甚至上千小木條拼接而成,每一個榫卯結構都必須高度精密。
除了榫卯結構的變化多端,“一根藤”還需要經過打樣、取材、落墨等26道工序,方能成品,這可不是一般木匠能做到的。
“吉子”
寧波家具與其它流派的不同之處,便是需要用一種連接各個雕刻件的小部件,而這個小部件被譽為寧式家具的“眼睛”,在浙東,人們稱之為“吉子”。
▲《西廂記》吉子木雕
吉子是由明代家具中“矮老”演變而來,起支撐、固定紅木家具構件的作用。到清代,受當時清式家具雕飾風格影響,吉子從單一的支撐結構,慢慢演變為支撐、裝飾并重。
▲清代松鼠偷葡萄黃楊吉子
吉子大多處于紅木家具中牙條與檔、檔與檔之間,相當于蘇作家具中的“卡子花”,但吉子較之“卡子花”,其結構功能更趨于弱化。
▲清 黃楊木雕喜慶人物紋吉子 (一套八件)
在寧式家具的裝飾中,吉子常常與拷頭工藝相結合,如在拷頭制成的回紋圖案中嵌入吉子,一個作為藤,一個作為果,藤長果碩,象征子孫繁榮昌盛。大一點的吉子或是周圍包有花板的吉子也叫“吉子板”。
▲清透雕蝠壽紋黃楊木吉子
▲清圓雕倒掛獅子黃楊木吉子
若說榫卯是紅木家具的靈魂,那么吉子便是紅木家具的點睛之筆。從前人們在購買家具時,往往只要吉子(或連帶花板、插件)而非整件家具,此舉在當時被稱為“摟眼睛”。
“小插人”
▲朱金小插人
“小插人”裝飾是圓雕裝飾件,也是寧式家具裝飾的特別之處,一般出現在床的冠、罩、圍等面板的上端和兩側。
“小插人”尺寸小,內容大多是人物故事。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插”字,這個字說明了裝配工藝,能在床上隨時插上卸下。
浙東朱金床上的小插人形制大都相似,多為亭臺樓閣、戲劇人物、蠻人送寶等吉祥如意喜慶味濃的題材。而朱金花轎和臺閣的小插人,題材則以和合二仙、羅漢戲金蟾、魁星點狀元等民間傳說故事為主。
總之,這些朱金小插人,都是古代工匠經過雕琢、打磨、漆朱砂紅、貼金、彩繪等諸多工序才完成的,留到現在,很多都已經是民間的藝術珍品了。
而這其中又大有乾坤:
寧海的朱金小插人以才子佳人題材居多;
奉化清中期的小插人功口最好最精、表現力也最強;
三門的小插人多為騎馬打仗題材;
天臺的小插人喜歡開眼雕;
而象山的小插人朱金最出色。
— 3 —
寧波“三金”
寧波有“三金”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分別是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和金銀彩繡。其中,前兩者便用于寧式家具之中。
朱金漆木雕
中國的朱金木雕工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它源于漢代的雕花髹漆和金箔貼花藝術,屬彩漆和貼金并用的裝飾建筑木雕,多用于寺廟的建筑裝飾與佛像制作。
▲清 朱漆描金方角柜 (一對)
朱金木雕的藝術效果主要來自漆工的修磨、刮填、彩繪和貼金,所以有“三分雕,七分漆”之說。正是這種工藝,使朱金木雕產生了富麗堂皇、金光燦爛的效果。
▲明代 朱漆描金宴飲歡聚圖圓形盒
▲清康熙 朱漆描金八寶紋瓜棱形茶葉罐 (一對)
寧波本地出產的木材以柏木、杉木、樟木、櫸木等軟木類為主。寧式家具就地取材,大量選用軟木,其家具主體是經濟適用型的,而并不強調高檔昂貴硬木的使用。
因為軟木木質較為松軟易腐易蛀紋理也不夠均勻,不適宜精細雕刻。鑒于此,寧式家具多用朱漆或朱金漆工藝來進行修飾。
▲清朱金木雕二十四孝圖櫥門板
漆工先在木雕制品上施以生漆,貼上金箔,而后,在其兩側或縫隙中另添朱紅漆。待干后,利用折光的原理,黃澄澄的金箔因朱紅漆的映襯,更顯出富麗堂皇、繁榮昌盛的氣氛。
▲晚清朱紅鎦金小鏡臺
自明清來,朱金木雕普遍應用于民間日常生活,如日用陳設、佛像雕刻、家具裝飾,特別是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轎。
民間幾乎家家都會有幾件朱金木雕的家具或日用陳設,“十里紅妝”就是朱金漆工藝最具代表。
浙江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是一頂清末民初時期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花轎還有一個非常好記的名字,叫“萬工轎”,又叫“百子轎”。
過去10個工匠師傅制作一頂“萬工轎”,得花上3年,制作一頂“萬工轎”的成本可想而知。
所以當時應該也沒有人會對于這種只有婚嫁時才會用到的“一次性產品”投入如此之多的財力物力,而租賃的方式卻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據“聚成號”的后人透露,當時的寧波幫知名人士虞洽卿家里要辦喜事,需要一頂全新最豪華的萬工轎,投巨資給“聚成號”,“聚成號”組織寧波、象山、寧海等地一大批當時最好的工匠,花費許多精力終于“私人定制”而成。
在虞洽卿家里辦完喜事之后,這頂轎子就留在了“聚成號”,和現代人的習俗一樣,供給要辦喜事的家庭租賃使用。
泥金彩漆
泥金彩漆,是一種泥金工藝和彩漆工藝相結合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藝。
自南宋以來,十里紅妝這一婚嫁習俗在寧海蔚然成風。為了顯示家底富有,在器物表面堆塑、貼金、彩繪的泥金彩漆工藝品成為了首選。
▲紅妝家具
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和金箔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分為“堆泥(堆塑)”、“瀝粉”、“泥金彩繪”三種。可以用一種工藝技法單獨成品,也可三種結合,綜合成一個工藝豐富的產品。
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獨特的工藝方法,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
藝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蠣灰按一定比例搗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鳥、人物、樓閣等圖飾,再給堆塑貼金、上彩,工藝繁雜,頗有漢唐雕刻藝術之遺韻。
“泥金”工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他的歷史悠久,廣為流傳。然而真正興盛起來是在宣德年間。
據明代《浙江通志》中記載:
大明宣德年間寧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聞名中外。
從中可以知道,泥金彩漆在明宣德年間已形成了制作的鼎盛時期,明宣德距今已有550多年。
▲清泥金彩漆木提桶
2011年5月23日,寧波泥金彩漆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曾經驚艷世人的“十里紅妝”,成為了舊時光里的剪影。色彩斑斕的泥金彩漆,也盡數停留在回憶里。
泥金彩漆正面臨著技藝凋零,也許某一天徹底被世人遺忘,悄無聲息地“人間蒸發”。
金銀彩繡
寧波金銀彩繡是在真絲質地的面料上用各色彩線繡制、金線和銀線盤繡而成的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有的民間風格、豐富的形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寧波金銀彩繡
過去寧波素有“家家織席,戶戶刺繡”的傳統。據《唐六典》記載,武則天曾贈送賓客金字、銀字繡袍,這是有關金銀彩繡藝術最早的文字記載。
從已有史料看,金銀彩繡始于漢而盛于唐,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 3 —
骨木鑲嵌
寧波的骨嵌工藝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精良,將此傳統工藝巧妙地運用于寧式家具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清骨木鑲嵌桌椅一套
《鄞縣縣志》記載:
寧渡骨木鑲嵌圖案古拙,幾同漢畫,手工精絕,奏刀工致,尚不落伍。
自清代以來,寧波地區的傳統家具,逐漸盛行鑲嵌工藝,尤其是牛骨鑲嵌,表現出了較高的技藝水平,并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
鑲嵌工藝是實現寧式家具獨特人文情懷表達的重要方式。“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地處浙東沿海地區,骨木鑲嵌必不可少的魚膠、朱骨、貝殼、木竹價格低廉,隨手可得。
早在唐宋年間,寧波的鑲嵌工藝已經發展成獨具濃郁地方風格的工藝樣式。明清時期,寧波地區的鑲嵌家具興起,成為寧式家具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品種。
▲紅木骨木鑲嵌千工床
骨木鑲嵌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骨嵌工藝主要以牛骨、螺鈿、象牙、黃楊木等為原料,研磨成薄片,按需鋸成各種花紋,鑲嵌在木板上。其中最有特點的鑲嵌是牛骨和黃楊木合嵌。
從寧式家具花板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木嵌脫胎于木雕,從清初到道光時期,寧波的鑲嵌家具經歷了”木嵌--黃楊木與象牙嵌--骨木和嵌--骨嵌”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鑲嵌工藝來看,寧式家具更多地沿襲了蘇派風格,因為這兩地本來就近在咫尺,工藝上互補是常事,而且這兩塊同屬于我國東部沿海的傳統文化板塊結構,在同伍中融合、匯流、結緣亦是常理。
富有地方特色的寧式家具,是我國優秀家具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風格特點尚待進一步去研究、探討,并加以運用。
— 4 —
結
由于寧式家具不象晉派那樣追求大器,它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小康之類的殷實之家或者是平常人家,所以經濟實惠是它的宗旨,它是近代家具商品化的產物。
寧式家具現在的存在形式多為博物館收藏,或者是現代制作的寧式仿古家具。
今天研習君暫且就不給大家做當地企業推薦,各位若是想了解傳統的寧式家具,研習君建議去趟浙江省博物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