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家具領域有三駕馬車,一是黃花梨,二是紫檀,第三個就是紅木。
“紅木”這個詞,它只屬于中國。
“老外”翻譯不了這個詞,因為“紅木”這個詞的背后,拖著一卡車的中國文化。
所以老外們進到紅木店里很迷惑,為什么沒有紅顏色的木頭,倒是一大堆的中國家具?不了解紅木的中國人也迷惑,搞不懂“紅木”到底是什么?
“紅木”這個詞用到今天,它的內涵與外延早已全然不同。
▲清 紅木錯紅銅銀絲嬰戲紋方桌
老紅木是中國硬木家具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木材,它不僅材質好、油性大,顏色也喜慶,尤其是在價格上,可以說性價比最好,所以幾乎適應各種層面的人群,贏得了普遍的喜愛。
▲清 紅木嵌螺鈿牙石三層長方盒
▲清 紅木嵌癭木白玉百寶箱
以致于一些硬木家具店干脆取名就叫“紅木店”。但這時的“紅木”就已經不再是木材的概念,而是家具的概念——用老紅木做成的家具,甚至泛指了包括但不限于老紅木所做的家具。
不過在當時那種時候,紅木的概念還不像現在這么普及,而是在2000年《紅木》國家標準的出臺后才發生轉折。
▲《紅木》
國標匯聚了33種硬木材料,但需要一個集合體的名字,由于南方、尤其是華東地區有許多以“紅木”命名的硬木家具店這一基礎,所以國標便將這些木頭定名為“紅木”。
也就在這時候,“紅木”這一詞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由專指老紅木即大紅酸枝這一種材料,變成了33種材料的統稱。
▲五屬八類三十三種(現已修訂改為29種)
今天我們給“紅木”的定義可從兩方面來理解:
廣義的紅木:泛指《紅木》國家標準中5屬8類33個樹種;
狹義的紅木:歷史上傳統使用的老酸枝木。
而今天文章說的這個“紅木”便是自清中期以后用于家具制作的“老紅木”。
| 紅木 |
紅木從最初被鄭和當做壓船底的大料從東南亞運進中國,卻因為“魏紫姚黃”的盛名,被皇家忽視,直到后兩者一料難求,“紅木”其木質之佳、材性之美才逐漸被重視。
▲清宮舊藏 紅木雕云龍紋寶座 高132cm,長126cm,寬75cm
▲清乾隆 御制酸枝玉璧拉繩紋銅包角條桌 (一對)
清末,紅木家具數量猛增,在清代宮廷家具中占有著較大的比例,與黃花梨、紫檀一起并稱為宮廷“三大貢木”,其重要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清宮舊藏 紅木雕龍床 高101cm,長269cm,寬168cm
▲清晚期 紅木三多紋羅漢床 高96cm,長206cm,寬110cm
明及清前期家具,紅木制者有待考證,有些雖為明式,乃是清代中晚期仿制的。明和清前期的文獻講到紅木的甚少,這也足以證明當時不大為人所知。
因此若有人拿一件四出頭官帽椅說是明代紅木制就,別管它看上去多么舊,基本都為后期仿制。
▲清 紅木四出頭官帽椅
紅木產于我國廣東、云南及南洋各島,原有“紫榆”之名,在廣東更通俗的名稱為“酸枝”,而“紅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稱。
《廣東新語》有“紫檀一名紫榆”之說,即使當時紫檀有此別名,此后應成為紅木的專稱了。
江藩《舟車聞見錄》明確講到:
紫榆來自海舶,似紫檀,無蟹爪紋。刳之其臭如醋,故一名“酸枝”。
道光時,高靜亭著《正音撮要》也講到:紫榆,即孫枝。
孫枝是酸枝的另一種寫法而已。證之上面已錄引的粵海關、浙還鈔關的紫檀、紫榆不同稅率,足以說明紫檀、紫榆是兩種不同的硬木。
▲清宮造辦處 紅木人物風扇鐘 高194cm,底54cm見方
紅木葉長橢圓形而尖,花五瓣,色白、微赭。年輪紋都是直絲狀,鬃眼比紫檀大,顏色近似棗紅色。
《古玩指南》第二十九章介紹紅木說:
凡木之紅色者均可謂之為紅木。惟世俗所謂紅木者,乃系木之一種,專名詞非指。
由于紅木產量多,所以用紅木制器物多取其最精美的部分,疵劣不材的決不使用。因此,紅木制作的家具仍不失為上等家具。
▲清 紅木直欞五屏羅漢床
| 酸枝木 |
酸枝木大體分為兩種:黑酸枝和紅酸枝。它們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過程中發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根據不同樹種有的味道濃厚,有的則很微弱,故名酸枝。
▲清宮舊藏 酸枝木嵌大理石羅漢床 高108cm,長200cm,寬93cm
酸枝之名在廣東一帶流行較廣,長江以北多稱此木為“紅木”。嚴格說來,紅木之名既無科學性,也無學術性,它是一些人對各種木材認識不清的情況下形成的籠統名稱,屬于外行語言。
▲酸枝官帽椅
對很多收藏者來說,談到酸枝的第一反應就是紅酸枝,紅酸枝家具從明清時期就是富裕人家的首選,其顏色喜慶,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在中高端紅木市場上一直備受歡迎。
紅酸枝主要產于印度及東南亞各國(正宗的紅酸枝,老撾的大紅酸枝最好,越南的次之)。
▲大紅酸枝紋理
紅酸枝顏色大多為棗紅色,紋理順直,年輪紋多為直絲狀,鬃眼較紫檀大。紅酸枝的木質堅硬、細膩,可沉于水,一般要生長500年以上才能使用。
它區別于其他木材的最明顯之處在于,其木紋在深紅色中常夾有深褐色或黑色條紋,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
▲紅酸枝新切面,明顯的黑色條紋
而紅酸枝中的奧氏黃檀(白酸枝)近年來可稱得上是紅木市場上橫空出世的一匹“黑馬”,備受時下人們的喜愛。
▲白酸枝如意云足架子床
白酸枝產于緬甸,俗稱緬酸,與大紅酸枝比較,白酸枝油性較小,硬度較高,顏色略淺。白酸枝木材穩定性高,材質細膩,這對于家具的制作和收藏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
▲白酸枝木紋
黑酸枝多產于東南亞國家及東非和印尼等地,其顏色由紫紅色至紫褐色和黑色,木質堅硬,拋光效果好。
黑酸枝家具經過氧化、包漿后極像紫檀,在感官的區別上只是“像紫檀而無金絲,像黃花梨而無鬼臉”,有的黑酸枝有清晰的黑色紋理,如同群山重疊起伏,非常美觀。
| 新老紅木 |
▲清 紅木云蝠紋翹頭案 高100cm,長367.5cm,寬71cm
紅木也有新、老之分。
老紅木近似紫檀,但光澤較暗,顏色較淡,質地致密也較遜,有香氣,但不及黃花梨芬郁。新紅木顏色赤黃,有花紋,有時頗似黃花梨,現在還在大量進口。二者顯然不是同一樹種。
▲老紅木翹頭案局部
一些地區將紅木分為新紅木和老紅木。實際上新老之分是一種約定俗成,并不一定是科學,但很實用。
所謂的老紅木實指顏色較深、心材接近紫紅色的黑酸枝與紅酸枝,其主要品種有:
刀狀黑黃檀、黑黃檀、闊葉黃檀、巴里黃檀和交趾黃檀。
▲交趾黃檀
清中期以后的紅木家具使用,以稱為老紅木的闊葉黃檀、巴里黃檀、交趾黃檀為多,奧氏黃檀是晚清及民國直至今天仍在大量使用的所謂新紅木,而稱為黑酸枝的刀狀黑黃檀、黑黃檀是極少使用的,在所能見到的古舊紅木家具中幾乎未能見到。
▲白酸枝(奧氏黃檀)香幾
老紅木十分容易與紫檀相混,手感雖不如紫檀溫潤如玉,但也十分細膩棕眼細長。由于老紅木的比重較大,有的比紫檀還重。
而新紅木是指產于緬甸、泰國、老撾之奧氏黃檀,廣東將其稱為白酸枝,有人也稱黃酸枝。
▲白酸枝三彎腿香幾
王世襄先生認為:
新紅木顏色赤黃,有花紋,有時頗似黃花梨,現在還大量進口。
此種新紅木確實蒙住了許多專家的眼睛,如果仔細觀察其紋理、顏色,特別是手感粗糙,與老紅木、黃花梨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 交趾黃檀 |
▲交趾黃檀紋理
交趾黃檀又稱“紅枝”、“紅酸枝”、“大紅酸枝”、“紅枝”、“老紅木”。隸屬于蝶形花科黃檀屬,在“紅木”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紅木》)中歸為紅酸枝類。
交趾黃檀產于中南半島,即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西部)和新加坡。
▲交趾黃檀樹木活體
▲交趾黃檀樹葉
由于柬埔寨的酸枝過度采伐,已經相當稀少,市場上很少流通。越南只有在南部的嘉萊一昆嵩(夾來一捆松)和廣南的一峴港省有一定的數量,在其他地區非常少見,所以,越南的紅酸枝產量更少。
泰國各地還有較多數量(除最南部和西北部外),但絕大多數還是老撾產的酸枝最多,所以,大家也自然的稱交趾黃檀為“老撾大紅酸枝”。
同時交趾黃檀的木材在出產地國家享有盛名。在柬埔寨被認為是“奢侈級---Luxury”木材,在越南、老撾則被稱為“最高級別的木材---First Class prime timber”。
從木材特征來看,交趾黃檀心材新切面紫紅褐或暗紅褐,常帶黑褐或栗褐色深條紋,有酸香氣或微弱,結構細,紋理通常直,氣干密度1.01~1.09g/cm3。
▲交趾黃檀紋理
從材性及用途上來看,交趾黃檀具光澤、強度高、硬度大、耐腐蝕性強,抗蟲性強,紋理通常直,結構細而均勻。在開鋸時,木材散發出一種辛香,聞之有酸辛味。
▲交趾黃檀橫切面和斜切面
據上世紀90年代廣東木材學家林仰三先生考證“紅木”一名,稱“紅木”其名在我國最早出現清代中期,而當時從東南亞國家進入我國沿海港口的“紅木”主要是指交趾黃檀與巴里黃檀。
▲巴里黃檀(俗稱“花枝”)
李英健、王小芳在《東南亞產三種紅酸枝木考辯》中認為越南華僑鄭懷德(1765~1825年)撰寫的越南南方地方志《嘉定通志》中錄:
紅木,葉如棗,花白;所產甚多;最宜幾案柜櫝之用;商舶常滿載以歸。
這里的紅木應該指的就是交趾黃檀。
▲紅木(交趾黃檀)圈椅
在相當長的時期,人們一直把交趾黃檀當作唯一的紅木,一說紅木就是指交趾黃檀,后來人們把紅木范圍擴大,交趾黃檀另稱為“老紅木”,至今還有很多人特別是在上海和江浙一帶還把交趾黃檀習慣稱為“老紅木”的。
隨著巴里黃檀和奧氏黃檀在市場上的大量出現和使用,交趾黃檀又稱為“大紅酸枝”。
| 結 |
交趾黃檀資源嚴重枯竭已經是客觀事實,導致這個現狀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消費市場。
目前不僅這種植物數量在大幅減少,泰國的國家公園管理為此亦在長時期范圍內付出了血的代價,很多護林員在執法過程中犧牲或者傷殘。
而最終目的地國家中國的監管為此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最后附彩蛋一枚,聽小建嘮“紅木”取名這件事兒:
- END -
往期回顧
什么是鸂鶒木?| 家具篇
聲明:公眾號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搜集,由于網絡素材來源不明,除公眾號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