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領號
藝術行走——南京正大拍賣攜手南京博物院專家公益鑒寶暨公開巡回征集活動,在蘇州結束蘇南之旅。300余位藏友帶著大大小小千余件藏品早早來到活動現場,擔心錯失這次與南京博物院專家面對面直接交流的機會,并且也希望最貼近市場的南京正大拍賣給自己的寶貝估估價。走過蘇南,藝術行走活動也為千余名藏友鑒賞了數千件藏品,來到蘇州,不乏許多民窯精品瓷器,保存完整的成套古籍。精品畫作,但發現最大的不同是家具品類的藝術品非常之多,并且從中還發現許多外界很難看到的精品蘇作黃花梨家具。
藏友們在等待活動的開始
蘇州市民韓大爺拎著一個大布包,來到公益鑒寶活動現場,他說想請老師給看看,家里一直都在用這件東西,有人說這是件好東西,韓大爺不懂,所以特地來到現場求助于專家。打開布包,里面是一件黝黑古樸的小炕幾,外形小巧、精致,線條流暢,氣息渾厚,吸引在場眾多藏友的目光。現場專家取過炕幾,端詳許久,贊嘆不已。這是一件清代早期至清代中期的紫檀嵌黃花梨卷云足炕幾,即使不是宮廷造辦處產物,也是民間頂尖藏品。能在蘇州看到如此難能可貴的木器珍品,并且保存的還相當完整,不得不贊嘆蘇州不愧為蘇作家具的發源地,這種文化傳承已經深入民心之中,隨便拿出一件來,都是不錯的木作珍品。南京正大此次在蘇州站,除了瓷器、紫砂、玉器等十余件民間之寶外,還征集到了包括清中期黃花梨玫瑰椅、清晚期黃花梨福壽根雕、清中期黃花梨素工棋桌等十余件黃花梨精品,令人驚嘆不已。
寶貝何其多~
舉世聞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蘇作家具為主。蘇作家具從十五世紀中葉開始產生,一直發展到十九世紀。明朝中晚期,尤其是嘉隆萬時期,前后兩位皇帝數十年不上朝,百姓困苦不堪,民不聊生。由于政治上的腐敗,文人士大夫階層多對朝政失去信心,轉而將精力集中于生活的享受,自我情感的舒張。從而出現了秦淮河畔的春夢煙雨;出現了伯虎與秋香;出現了以文征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出現了《金瓶梅》。同時商品經濟的萌芽也使得文人士大夫有機會在自己日常使用的家具上花費心血,將自己的美學觀點蘊含于線條與榫卯之間,傳達給工匠,而工匠們由于市場的競爭及生存問題便吸納了這些觀點,從而導致了明式黃花梨家具整體的文人化傾向與審美。江南文人便成為明式家具最優秀最具美學色彩的設計師,每一件器物的造型,每一根木頭的曲線,每一次榫卯的銜接都費盡思量。他們不介意成為一名“雅匠”,朝堂之上不需筆墨,不如庭院之內多些刨花,他們不以木匠為恥,畢竟連明熹宗朱由校都是個狂熱的木工愛好者。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當歐洲的巴洛克風格在西方盛行之時,東方的中國也正孕育著自己的明式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明式家具,這一盛行世界數百年的中國風格。明式家具具有世界級的影響力,主要是暗合了西方現代藝術追求簡約的精神,將必要的榫卯隱藏于狹小的三維空間里,外在卻不著痕跡,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極簡主義。
三位專家開始“驗貨”
在南京正大拍賣主辦的藝術行走活動蘇州站中,發現了許多散落在民間的蘇作黃花梨家具珍品,市民吳先生開著面包車帶著自己家里一張方桌也來到現場,因為場地有限,專家們就在停車場給吳先生現場鑒寶。車門一開,只看了一眼,專家就說“應該是件好東西”。仔細考量之后,專家給出的意見是“這是一件清代中期的蘇作棋桌,上面是一塊整的桌面,平時用來吃飯喝茶,把桌面掀開,下面就是棋桌。而且有意思的是,作為棋盤的這張木板也是可以掀開的,一面是象棋,一面是圍棋,非常精致。這也是典型的蘇作家具特征,只有當時江南的文人騷客才有如此雅興。”“這件桌子保存的還是不錯的,雖然腿足有點磨損,不過經過幾百年還能這么完整,實屬難得,像這樣一張黃花梨的到代的桌子,現在都要百萬以上了。”
繁忙但不雜亂
為什么精品黃花梨家具在蘇州出現如此之多,我們也現場詢問了精于古典家具的南京正大拍賣負責人,他說“最早的時候,蘇作家具主要采用的是櫸木,至明中期以后,廣東商人與原材料南進,則開始選用黃花梨、雞翅木等木材。特別是經過明朝晚期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融入與設計,使得蘇作黃花梨家具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明式風格,也受到當時的追捧。作為蘇作家具發源地,就算說蘇州是明式黃花梨家具之鄉也不為過”。
臺上講的仔細,臺下聽的認真
南京正大的負責人還介紹說,“和蘇作的工匠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他們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口訣,都是師傅輩一代代傳下來的,“膽大心細,紋樣接氣,棱角出清,底子剔平”;“方中兼圓,圓中兼棱,四角瞑縫,線條挺刮”。“為什么說到蘇作家具只會想到蘇州,說到景德鎮就想到瓷器,說到宜興就知道紫砂,這些都是文化傳承的力量,我們就是希望舉辦這樣的活動,能夠推動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的前賢巧將留下了太多智慧與藝術,它們不該被遺忘,也不能斷了檔,很多年輕人,包括中青年現在都喜歡外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怎么在意。看看世界就知道,老外都在學中國,我們就是希望大家都有興趣,都愿意去接觸和學習,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才能傳承發展,這才是文化傳承的力量。”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