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剛結束,
很多人被迫過起了一段足不出戶的日子。
在古代,卻是很多大家閨秀的日常。
那她們又是如何度日的呢?
“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古代女性被隔絕了與男性、社會的一切聯系,生活在“深閨宅院”之中。女性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今天便來聊聊古代仕女的一日居家生活。
·晨起梳妝·
北宋 蘇漢臣《靚妝仕女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宋代的《繡櫳曉鏡圖》就描繪了古代貴族仕女或立或坐于鏡前梳妝的場景:精致典雅的高腳方桌、造型華麗的圓形銅鏡、精美絕倫的大型妝奩、散落桌上的小巧粉奩……
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戰國 便攜式梳妝盒 湖北棗陽九連墩一號楚墓出土
戰國時期,大多數的奩具都采用當時成熟的漆器工藝,以上下淺槽合成的方式置放梳妝用品。漢代妝奩則是做成不同形狀的子盒,甚至在此基礎上作雙層奩,這種奩具常被稱為子母奩。
西漢 雙層九子漆奩 湖南省博物館藏
到了魏晉時期,妝奩開始演化,增添了可以觀看容貌的功能。東晉顧愷之在《女史箴圖》卷中就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貴族女子,身旁除了小巧精致的奩盒外,又多了形似蠟臺的架子,上面掛有銅鏡。
南宋 木制鏡箱 江蘇武進前公社南宋墓出土
到了明清,妝奩從設計上對于宋代出現的寶座、鏡箱和屏風造型都存在著借鑒和模仿。有折疊式、寶座式、屏風式三大樣式;還有了帶柜門和不帶柜門的區別。
清早期 黃花梨透雕麒麟紋五屏風式鏡臺
明清妝奩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是官皮箱,它將上層的鏡臺收納于一個整體的方形盒子之內,頂蓋下有深凹平臺,內藏折疊式鏡架。箱體內設抽屜若干,用來存放油缸、粉盒等化妝品。
清中期 黑漆描金嵌染牙妝奩 故宮博物院
其中,有些妝奩可以作為書架使用,其大小因為適合書桌擺放而受到明清女子的喜愛。這是因為隨著女性閱讀活動日益增多,社會對女性的審美也不單單是對容貌品德的狹隘欣賞而開始轉向對才華氣質的推崇。
· 午時休閑 ·
在古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決定了她們日常消遣的方式,既要富有一定的審美情趣,也要傳達她們對知識追求的熱情。慵懶閑暇的午后是貴族女子最為享受的時光。
清代徐震在其《美人譜》中曾提出美女應具備的13種技能,即“彈琴、吟詩、圍棋、寫畫、蹴鞠、臨池摹帖、刺繡、織錦、吹簫、抹牌、秋千、深諳音律、雙陸”。這些技能不僅是古代用來衡量貴族女子才情的標準,也成為她們用來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
清 仕女軸 張淇 安徽博物院
這其中大多數的娛樂活動都離不開坐具。
唐代以前,古人都習慣席地而坐,家具也都使用低矮型,女子坐在有一定厚度的席上。
宋摹本《洛神賦》(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月牙凳是唐代較為典型的凳子,凳面狀似月牙或呈橢圓形,牙板作壸門造型,凳腿亦作較為精致繁復的曲線造型,并有內翻結構,而且月牙凳上常常用錦繡作凳面,還鑲嵌瓔珞、繩結等,裝飾十分華美。
延至宋代,垂足高坐基本上成為了主流坐姿。此時用于坐的家具不少,包括石墩、大榻、靠背椅、繡墩等。
石墩置于野外,于野景融為一體;
靠背椅無扶手,靠背板似乎頗為厚實,下方帶腳踏;
大榻則有些像東晉的矮榻升級版,仍作壸門圈口,下帶托泥接小足;
此外也有繡墩,繡墩圍在大榻旁。
宋《女孝經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十八學士圖》中的折背樣椅
清 黃花梨群龍捧壽紋玫瑰椅(有靠背)
清 紫檀木海棠式魚門洞四開光坐墩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青花雙獅戲球紋鼓式坐墩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為其生產的興盛期,主要品種有青花、三彩、五彩、斗彩等,墩面及腹身皆有鏤空裝飾。清代亦大量燒造,屬乾隆時期燒制最精。
· 晚間安寢 ·
古代因缺乏燈光,夜晚的生活并不如白天那么有趣,貴族女子們紛紛沐浴更衣,準備入睡。
然而唐代、五代以后,古代女性越來越以高髻為美,并常在睡覺時用簪釵固定發髻。因此,睡瓷枕的習俗逐漸流行,既能保持夜間發髻不散亂,又方便早起更好地整理發型。
宋 定窯白釉孩兒枕 故宮博物院藏
瓷枕從唐代開始廣泛流行,宋代達到鼎盛,明清時期逐漸衰微,直到20世紀才退出歷史舞臺。
金 褐釉彩繪虎形枕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上述提到的娛樂活動和生活習俗,古代女子還有著煎茶、焚香、撲蝶、寫畫、斗草等等的居家消遣方式。古代仕女的居家生活日常,被繪畫記錄,被家具承載,也被時光見證。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